昆医海源学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 目 专 业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行为研究
——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应用心理学
杨龄
2012级应用心理班
20120207003
1
学生 基本 信息 姓 杨龄 出生年月 名 18388421337 电 邮 编 话 实习单位 昆明延安医院、云南省精神病院 姓名 电话 性别 职称 单位 基本信息 女 性别 1995.2 民族 650000 彝 职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研究领域 课题执行期 预期效果 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行为研究——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心理学、社会学 2016年2月——2016年5月 课题内容简介 以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为基础,研究了解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行为现象,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并解释。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已成为现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民族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为民族地区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面,因此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而影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率存在着诸多因素。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自愿返乡就业行为是否与文化背景、家庭教育、人格特质和性别差异有关。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毕业生 返乡就业 2
一、 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立论依据 中办发〔2005〕18号文件表示: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应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 (二)研究意义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关系到了我国经济战略发展的基础工作,还影响到了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趋于两极分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处于饱和阶段,且仍源源不断有奔赴的人力资源,而急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岗位仍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意愿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区域人力规划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二、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见另附:文献综述) 三、主要参考文献 (见另附: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目标 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返乡意愿影响了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率。我国自2005年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后,一直到今天仍不断在加以修改和制订。但对于边疆偏远地区收获甚微,本文拟通过心理测量量表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量表进行评测分析,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加以引导。 (二)研究内容 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为样本,通过对其人格类型、就业压力、就业能力自评量表,来了解目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行为。 (三)拟解决的问题 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自愿返乡就业行为是否与文化背景、家庭教育、人格特质和性别差异有关。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式: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 分析资料的方式: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有t检验、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 (二)技术路线 查阅资料→课题纲要→课题计划→反思调适→发放问卷→整理问卷→绘制表格→总结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六、本项目创新之处 我国经济发展现处于人力资源分布不均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人才缺失的矛盾仍然较为严重。引导和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面向基层就业,优化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人力资源配置,促使该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以期其经济进一步发展。该课题以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其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与之相符的实际建议与对策。 七、撰写大纲 1.引言 3
1.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问题提出 1.3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构想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思路 3.3研究方法 3.4研究对象 4.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5.2.1理论结构上的不足 5.2.2取样上的不足 5.2.3问卷的信、效度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1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 附录2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致谢 八、研究进度和预期结果 2016年2月:查阅文献资料及相关的出台政策,查找已有问卷。 2016年3月: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问卷并回收,整理调查所得的问卷并进行分析。 2016年4月:撰写论文。 2016年5月: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定稿。 指导老师审核意见: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