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1:51: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2.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 总昰想太多 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只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来布施,得福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佛问:“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子数目那么多条的新恒河,你意下如何,那么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的沙子,是不是多呢?” 须菩提说:“世尊,很多,只就这么多条恒河的数目来说,就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呢!” 佛说:“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充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 其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很多。” 佛告诉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领受、奉持这部经,哪怕只是其中四句偈语等,继而向他人解说,

那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就超过了前面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点评]布施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财布施,二是法布施,三是无畏布施。按照佛教的说法,法布施的福德是一般的财布施所不能比的, 所以有偈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金刚经》中本品结尾明确讲到善男信女都可以讲经,因此,传法并非僧尼的“专利权”。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第子。”

[译文]“佛再次说,须菩提,假若有人观机随缘解说这部经,哪怕只说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说经的地方,

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善道众生,都应当虔心加以供养,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样。更何况还有人能够完全地领受、奉持、读诵这部经。

须菩提,应当知道,这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稀有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法宝)所在的地方,就有佛(佛宝)在,

就有受天、人、阿修罗尊重的佛的大弟子(僧宝)在。”

[点评]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有一次一群书蠹准备蛀一本书,这本书大声说:“你们看看我的书名是“防虫术”,

书里的内容就是讲怎样治服、杀死你们这些蠹的,你们还不快滚?!”书蠹一哄而上,很快就把这本《防虫术》蛀烂了。

同样,写或印的《金刚经》如果保管不善也可能会被书蠹蛀或被老鼠咬烂;而雕刻的《金刚经》也很可能遭受风化、腐蚀。

可见,写或印、雕刻等的《金刚经》都并不神圣。 “经是死的,人是活的”,经典的价值在于它作为智慧的载体,有精神启发的作用。说经的人令诸听经的人排除杂念、消除妄念, 悟本来性,这个说经的处所就是圣地。“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经义在这人自己心中。佛是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可是佛并没有讲是写或印的书或雕刻的艺术品,也没有讲在什么地方啊!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以经典上教人受持,有人懂了这部经典,

进而修行,领受在心,保持而不执著于佛的境界,这部经典在这里等于佛,即心即佛。若有人真悟到了金刚般若蜜(多)是智慧的成就, 悟道了,此人这个心地的本处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庙”,一切天、人、阿修罗,没有不皈依,不供养的。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凭三十二相见如来否?”

“否也,世尊。不可凭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这时候,须菩提问佛道:“世尊,我们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呢?我们应该如何奉行、持守这部经呢?”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就用这个名字来奉行、持守好了。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佛法无定法,)

佛说般若波罗蜜,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假名之为般若波罗蜜而已。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说了什么佛法吗?”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般若之法,须人自悟是无所说的,亦非语言所说得到的。)”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答:“很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各种微尘(因为没有自性),如来说其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叫微尘;大千世界,(因为缘起性空,是因缘暂时的假合,)

所以如来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称为世界。须菩提,如此看来,可以凭借三十二相来证见、认识如来的本质吗?”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不可以凭借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质。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无相,三十二相不是如来的真实相状,

(所以)如来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以假名三十二相。” 佛说:“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如恒河沙粒数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作布施;又另有人能够领受、奉持本经,

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并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报功德便远胜于前面用身命布施的福报功德。”

[点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无坚不摧,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什么叫“般若”呢?

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谓“波罗蜜(多)”,一般的翻译就是到达彼岸。如果照字面含义来说明此经名,就是:

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到达解脱的彼岸成就的经典。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这时候,须菩提听了这部经,深深理解了其中的义理和旨趣(境界),高兴、激动得泪流满面,对佛说道:“世尊,真难得啊,

你宣说了这么深刻透彻的经典。这是从我得慧眼以来,从未曾听到过的经义。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生出清净的信心,

证见万法的真如实相、本来面目,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殊胜的功德。世尊,我认为所谓实相,本身是没有相状的,

(宇宙万法的真实本质就是非相、无相,)因此如来说它只是取名为实相。世尊,我今生有缘听到这样的经义,信奉、理解、领受、持行,

这些并不困难。假若将来佛灭后的末法时代,有众生能有机缘听闻这部经典,并且能够信奉、理解、领受、持行,那么此人就实在了不起。

为什么呢?此人(深得般若真义)已经进入了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这个人之所以能如此,

是因为他证悟了这四种幻相并无自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非相。总之,如果能脱离我、人、众生、寿者等种种身相、

法相的分别执著,就能体证诸法实相,法理自现,佛果自得,就达到成佛的境界了。” 佛对须菩提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假如再有人听闻此经之后,能够做到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

应知此人他肯定会是一位出色的难得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宣说的破执扫相的般若大智慧,要求对于般若智慧本身也不应执著, 这才是最高的般若智慧。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它是佛门度脱众生的六种方便法门之一,对它也不应执著,只是假名称为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这样说呢?

须菩提,这就好比我在过去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当时就完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著。我于前生往昔,

被节节肢解时,如果有丝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必生瞋恨之心,必成苦果而不得佛果。

“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只是在歌利王时才实行忍辱。回首往昔,在歌利王之前,在过去的五百世中,我已经作忍辱仙人(仙人:苦修者),

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著存留在心了。所以,须菩提,菩萨在修行时应当远离一切法相的分别执著来生发

无上正等正觉的般若心智。这就是说,不应当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外境而生种种妄心杂念,

而应当于一切法相都无所执著而生发佛智。如果心有所执著,便被外相束缚,那就不是菩萨持守其心的正当态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强调菩萨不应执著于外色而修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济一切众生,就应该不执外色而离相布施。

因为,如来已说明一切诸般的形相,其实本体全空,都是非真实形相;又说明一切众生都是缘起无自性的,一切众生都是未开悟的佛, 都是未来的佛,若离诸相也即非众生。

“须菩提,佛门的般若义理是真而不妄、实而不虚的,如语而合理的,它不自欺欺人,不是奇谈怪论。须菩提,

如来所说的法(即所得的法)真体空寂,无形可观,无相可见,妙用无方,既照两边,又离两边,非有非空,即空即有(既无实又无虚,

即虚又实)。须菩提,如果菩萨心念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就好似一个人身置一片黑暗中,被妄念浮云障蔽佛智而一无所见;

如果菩萨心中不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就好比人慧眼独具,在阳光普照、玉宇清明中,彻见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须菩提,将来的世代(末法时代),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领受、奉持、理解、读诵本经,这样的人即到菩提之觉悟,

成为自性的如来。如来凭广大无边的智慧完全知道和完全了解,这样的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

的功德。”

[点评]本品中“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等经典名言,点出了性空般若的归趣。

本段进一步阐述了宇宙的真实本质就是非相,如果摒弃对一切诸相的执著,就能证见万法真如实相,就能成佛。本段中“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本品的中心,是说众生在破除虚幻执著后,妄念扫除,杂念排除,万法的本来面目、真实相状就会自然显示出来。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无烦恼,无妄想杂念,就是信心清净;

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实相就是佛家有关宇宙万法的终极看法,也称“真如”、“如”、“法界”、“实际”、“清净如来藏”、“佛性”等,

指宇宙万法的实际情状、本来面目。

本段还增加了从忍辱的角度来说明不著相的重要性。“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如果摒弃了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诸相的执著,未着实相,超然无我无人无一切之境,感觉不到烦恼痛苦等, 不认为有什么“辱”,无须忍受,所以不是“忍辱”。实际上是在“忍辱”与“非忍辱”(没有忍辱)之间,所以既是“忍辱”, 又不是“忍辱”。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中午、下午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 而散其处。” [译文]佛说道:“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每天上午时分、中午时分、下午时分都用恒河之沙那样多的身体进行布施,

长此以往,在无数无量的百千万亿个大劫中都这样进行布施,那么他应得无量布施之福。假如又有人听闻了这部经义,深信于心,

不违真义,那他的福德已经胜过了前者,更何况书写、领受、持行、读诵并为他人解说这部经义呢。

“须菩提,简要地概括而言,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本为立志修习大乘者说此经,

本为开发最上乘心者说此经。如果有人能够领受、奉持、读诵本经,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完全可以断定,这样的人,

搜索更多关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 的文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yoex7ndkl9jajr88ky455t2h95x5500wc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