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
1.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2.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
(2)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 (3)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4)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 (5)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填空题
1.到了2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咿呀之歌”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5
2.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3.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及定型期。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经历了本能直觉期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
5.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6.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7.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游戏。 8.到了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
9.按照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
10.当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装扮游戏。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的游戏。 2.结构性游戏指的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3.合作游戏 指的是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
4.象征性游戏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5.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儿童装扮的行为指向的是自己,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
6.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5 三、简答
1.以社会性参与程度可将游戏分为几类?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2.简述操作性游戏的发展阶段。 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 四、论述
1.试述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1) 对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2) 注意力高度集中 3) 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4) 自由地参与游戏 5) 有假想与真实的转换 6) 游戏中有人与人(物)的交流 7) 各方面能力得到延伸发展 (需要展开)
第六章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一、填空
1.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2.观察儿童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性格的种种表现。总的来说,有如下特点: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
3.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4.4岁儿童开始出现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5.3岁左右的孩子仍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而不用代名词“我”,好象是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的。
6.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7.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9.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6—8岁的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11.9—13岁的儿童处于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社会文化的要求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为依据的。
二、名词解释
1.性格是表现为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3.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 2.简述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 2) 从对自己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填空题
1.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2.当儿童把玩过的玩具放进筐子里后,老师立即表扬这个行为,以后这孩子收拾玩具的行为会大大增加.这是操作性行为。
3.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4.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5.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6.强化除直接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即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也是有效果的。
7.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8.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主体(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1.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1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13.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14.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第一个极限点是3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
二、论述题
维果斯基是如果看待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对我们的儿童教育有何启示? 1.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1)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可
能发展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2) 维果斯基将学校中的教学与发展比作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间的
关系。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能性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一个正确有效的教育既要确定教学的最低阈限,也要确定教学的最高阈限。 2.启示:
1) 对儿童的教育存在最佳时期,一定时期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2) 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3) 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
倾向加以及时调整,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