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 ②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二者相互依存。 ①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 ②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二者相互包含。 ①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且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的只有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四、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定义: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
[- 10 -]
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反感、美或丑、善或恶、公正或偏私等。
2.价值评价的特点
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情感、兴趣和爱好等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受到主体意志的影响。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作出正确评价。
3.价值评价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 (一)概念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 11 -]
(一)自由与必然的概念: 1.自由: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必然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性: (1)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2)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利用必然性改造世界,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2.必然: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1.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2.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三、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对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问题倒逼”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助推器。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这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
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所谓良性互动是指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 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两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这种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
[- 12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三、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四、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 13 -]
化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出现阶段性特点。 2.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3.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五、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1. 改革是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六、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作用与影响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大大地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
[- 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