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人的发展境遇调查
内容提要 :
本文经过调查,以人的发展为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市场日益完善,基本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文章认为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发展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激励他们成材,另一方面压抑他们的自由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现象严重。竞争还加剧了性别歧视。户口的吸引力使就业过度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人才浪费。关于对策,文章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从学校、社会、法律、个人四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研究生就业;户口;人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成为焦点,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人潮汹涌,招聘会接二连三,成了重要的社会景观。笔者通过调查,以人的发展为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同时为了便利他人深入研究,尽量呈现获取的数据。笔者重点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27份,其中有效问卷101份。时间为4月20日到4月27日。重点在北京地区,样本在专业、性别、学历等方面分布平衡。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理由是:1、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走向普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学校甚至过半,从数量上有必要关心他们。
一、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1.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完善
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完善。首先就业渠道日益丰富。关于就业信息的来源,调查显示,在“他人介绍、网络、招聘会、自己联系”四种渠道中,作用基本均衡,比例分别是17%、30%、30%和24%。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和招聘会两种渠道,都占到30%。其次,公平竞争基本保证。关于找工作难的原因,在“学校声誉差、专业不好、面试技巧不好和招聘程序不公正”四个原因中,认为招聘程序不公正的只占17%,这实际肯定了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主流。这样的环境基本保证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关于大学生“总共得到多少次选择工作的机会?”调查表明,人均有2.98次。其中有三次的同学占42%。说明就业市场较好保证了大学生双向选择的权利。
当前就业市场基本能引导大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向上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竞争意识、自强精神普遍增长。在团队精神方面,97%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尊重团体利益,4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非常尊重团体的利益。在学习态度方面,9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努力,3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非常努力,只有1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不努力。在学习的成果方面,大学生人均有1.82个职业资格证书,有三个以上证书的同学占24%。参加考研的同学占60%,这些同学中有73%是为了提高学历或者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提高自身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努力的方向。
2. 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压力不小
首先人才供需比例总体上偏紧。同时下岗失业问题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显得更加困难重重。调查显示在五月份初,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在目前仍然有58%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在本科生中有65%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本科女生则有64%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女研究生的情况尤其严峻,有79%的人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工作。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压力越来越大,64%的人提前半年开始找工作,同样情况的女研究生竟然占到了89%,同她们的低就业率相比,显然她们的这种反应来源于就业的压力。为了找到工作,毕业生制作越来越精美的简历,并且把它们装订成册,男研究生人均投放简历26份,女研究生则人均投放简历30份。笔者在实际了解到,许多高校招聘教师往往能吸引几十倍以上的简历。就业的压力使得62%的人选择了考研究生的路,而国家也为了延缓就业压力,积极对研究生教育扩招,其结果是研究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难,女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不能与之无关。就业压力还体现在求职过程中的开支,研究生的开支尤其大,男研究生人均1200元,女研究生人均1600元。女研究生求职过程中的开支在3000元以上的竟然占16%。本次调查还表明各种歧视有所抬头,78%的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歧视,其中工作经验的歧视最多,占到了所有歧视中的50%,这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形势。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就业压力对人的发展有双重意义
竞争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对人才的形成有激励作用。就业压力驱使人们攻读研究生,考研的同学中有20%是因为“找不到工作”。80%的男硕士和70%的女硕士参加了博士入学考试,他们希望推迟就业,避开大学扩招形成的就业高峰。其次就业市场的竞争对大学生素质修养,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这在本科生中效应尤其明显,53%的女生认为自己“很能尊重团体利益”,47%的女生认为自己“能够尊重团体利益”,两项合计达100%。就业压力还促使大学生拓展素质。关于大学生的竞争优势,他们认为综合素质占50%,道德水准占17%,专业知识只占27%,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把自己的优势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另外竞争意识在大学生中不断高涨,他们为自己争取了人均4.3次的面试机会,在最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来源上,他人介绍的只占17%,通过网络、招聘会、自己联系等手段得到的信息合计占83%。总之在市场的洗礼下,大学生更加自信、自强、自立。
过度竞争对人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压力使大学生“饥不择食”,就业中形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社会问题,并且愈演愈烈。所谓“先就业后择业”是指,大学生为了生存或满足对户口等的偏好,先随便找一个用人单位,这就是“先就业”;“后择业”是指实现就业以后,再等待机会实现理想或施展自己的才能。二者分别也就是人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调查表明,生存问题引起了大学生的极大焦虑,人们明确而且强烈地意识到要先求生存,然后求发展,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尖锐对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