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翻译硕士)百科·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 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省,并赔款五亿法郎。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愤慨。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宪章派文学在历史上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是以后巴黎公社文学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
1
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
Allusion典故:文学作品中作家希望读者能够认识或做出反应的一个人物、地点、事件或文学作品。典故或来自历史、地理、文学或宗教。
American Naturalism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是在战争和影响人们早期信念的社会动乱的影响之下形成的。美国的自然主义者往往否定了广为接受的道德真理的正确性,他们想达到极端的客观与直率,他们所展现的人物往往都是下层社会的人,他们的命运受到环境和遗传的制约。在反应生活方面,自然主义作家往往表现出早期浪漫主义中感伤主义特征,但和浪漫主义不同的是,自然主义者认为,世界缺乏道德,人不论男女都没有自由的意愿,他们的生活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控制,人在生前过着悲惨的生活,死后便被人所遗忘。虽然自然主义文学通过更为苛刻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展现这个世界,但是他有时也是为了通过社会改革来改善这个世界。
American Puritanism美国清教主义:清教主义是新教徒的原来的一个分支——清教徒的行为和信仰。在美国的第一批居民中有很多就是清教徒,他们有着严格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就像这个词所暗指的那样,清教徒们想“清化”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行为习惯。他们相信宿命论、原罪说、全体堕落和有限的赎罪。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美国清教主义在早期美国人的思想上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颇为持久的。
American Realism:美国现实主义:在美国文学史上,内战宣告了浪漫主义的终结和现实主义的开始。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谎言,它从一个陌生的世界转向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的描写。它所关心的是普通的下层劳动人民而非理想中的人类本性和现实经历。
American Romanticism:美国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阶段涵盖了19世纪前半页。美国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明珠和平等的思想、工业化的发展、西北边疆的不断扩展和国外的各种影响使浪漫主义作家文学不但成为一种可能,而且使它成为美国政治独立后的一种必然。然而,浪漫主义文学往往有很多共性:他们热心于道德、相信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并且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真、善、美的源泉而人类社会则是堕落的根源。在内战以前,浪漫主义价值观占据是政治、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浪漫主义者对个人的赞扬正好迎合了美国的革命遗风和边疆开拓者的品均主义。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美国超验主义:美国超验主义出现的19世纪20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但是它的根源在宗教史上要远得多。超验主义和福音派新教分别是美国清教主义的两个分支,他们的祖先是17世纪和18世纪的加尔文神教。超验主义者主张文化的复兴,认为“超灵”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事物。他们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反对精神上的物质主义。对他们来说,个人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他们认为自然就是“精神”或“上帝”的象征,它是有生命的,而上帝又无处不在。他们认为生与死最基本的真理可以超越感官的世界而获得。艾默生的《自然》被称为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宣言”,他的《美国学者》则被认为是美国的“文化独立宣言书”。
美国文学简史
殖民地时期
独立革命至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革命时期。这场斗争产生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年轻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并吸引着旧世界更多的人们奔向新的大陆。这样的社会条件促使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们吸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美利坚民族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从20、30年代到 南北战争前夕,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全盛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批评家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国文学“第一次繁荣”。到了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走向疑虑,迫切的社会矛盾,如蓄奴制,又使某些作家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民族文学的诞生
2
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欧洲启蒙主义学说影响之下,已经具有民族独立的意识。富兰克林世俗的格言比爱德华兹清教主义的教诲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富兰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爱国热情和关于自学、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民的人生观、事业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立革命期间充满反抗与妥协之间的尖锐斗争,迫使作家们采取政论、演讲、散文等简便而又犀利的形式投入战斗。发表“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名言的演说家舶特里克·亨利,象战鼓那样鼓动战士奋勇杀敌的托马斯·潘恩,行文朴质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的托马斯·杰斐逊,都是无畏的战士,他们为了战斗的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那个时期的诗歌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大量的革命歌谣出自民间。菲利普·弗瑞诺是当时著名的革命诗人,他的创作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一些以美国为背景、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初具美利坚民族的特色。欧文致力发掘北美早期移民的传说故事,他的《见闻札记》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库珀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以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勇敢、正直的移民怎样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诗人布莱 恩特笔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国式的,他歌颂当地常见的水乌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作家的作品满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色彩阴暗的爱伦·坡在诗歌、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方面达到新的水平,标志着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
超验主义与后期浪漫主义
19世纪30年代以后,东北部沿海的美国文化中心新英格兰地区成了最早的工业区。杰克逊总统的民主主义路线又使国内的民主空气增涨。这在意识形态上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出现了超验主义者团体,另一方面使一些作家产生不少疑虑,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转向怀疑和消极。
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据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派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入的价值,反对权威,祟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对美国作家产生不小的影响。到了50年代,随着工业化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梭罗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因此与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在霍桑与梅尔维尔身上,这种矛盾以抽象、神秘的形式表现出来。霍桑深受加尔文教派的影响,又想有所摆脱,于是转向对人类状况与命运的探索,如《红字》(1850)。梅尔维尔同霍桑一样,把他所感觉到的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恶”,而“恶”的强大与不可理解使《白鲸》(1851)等作品蒙上神秘、悲观的气氛。
“婆罗门”
“婆罗门”是指这一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一批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作家,或称“绅士派诗人”。朗费罗、洛威尔(1819-1891)和霍姆斯(1809-1894)都是知识界的名流。他们出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反对蓄奴制,同情印第安人,也对社会流弊提出一些批评。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和文化教养,他们的观点和情绪一般较为温和。废奴文学19世纪30年代之后,北部进步人士掀起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的同情,从爱默生、朗费罗到惠特曼都写过反对蓄奴的诗篇。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林肯称她为“发动了一次战争的小妇人”。诗人惠蒂埃抗议蓄奴制的诗篇数量最多,反映了19世纪废奴运动历次重大的斗争。废奴文学虽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却推动了废奴斗争,在文学史上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伟大的民主诗人惠特曼
美国19世纪的民主精神在惠特曼的《草叶集》(1855)里得到充分发挥。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他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物质文明,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他的歌颂渗透着对人类的广泛的爱。诗人以豪迈、粗犷的气概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他那种奔放的自由诗体,同他的思想内容一样,也是文学史上的创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3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文学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发展和浪漫主义的衰微。南北战争结束后的20、30年内,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民主、自由的理想鼓舞着人民和作家,文学创作中乐观的情绪处于主导地位。8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怀疑民主制度是“人人自由、幸福的天堂”。80、90年代以后,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增多,主题涉及农村的破产,城市下层人民的困苦,劳资斗争,不少作品揭露种族歧视、海外侵略和政府与大企业的勾结,也有些作品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情绪。
乡土文学与马克·吐温
乡土文学最先出现于19世纪20、30年代,南北战争后进一步发展。这种文学描绘本乡本土的传说与现实生活,地方色彩浓厚,基调是乐观的、抒情的,如描写西部矿工生活的布雷特·哈特(1836-1902),或者是幽默的、机智的,如裘维 特(1849-1909),这是战后美国健康、活泼生活情趣的反映。马克。吐温的创作活动持续近50年,是这时期主要的作家,代表作是《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1884)。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吸取西部乡土文学中幽默故事的特点,采用诙谐、滑稽的夸张手法表现美国的社会生活。他对战后美国社会的批评包括政治腐败、种族歧视、教 育制度、宗教生活等方面。这些批评都是温和的、善意的。80年代以后,随着他对美国民主制的认识深化,讽刺成分增多,后期发展到愤怒的抗议甚至悲观失望。马克·吐温是幽默艺术的大师。他在滑稽中含有讽刺,逗趣中有所针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心理分析小说家亨利·詹姆斯
出身高贵、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亨利·詹姆斯是描写上层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家。他的风格高雅、细致,讲究表现形式,与粗犷、诙谐、富于生活情趣的马克·吐温适成对比。詹姆斯虽然崇拜欧洲文化,但在道德情操方面更偏向于文化修养不高的美国人。美国人心地纯真、善良;比欧洲人(或常任欧洲的美国人)可爱,这是他的《贵妇人的画像》(1881)等小说中常出现的主题。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如《鸽翼》(1902),不厌其详地发掘人物“最幽微、最朦胧的”思想与感觉,把“太空中跳动的脉搏”转化为形象。在心理分析精微细致这一点上,詹姆斯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为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80、90年代以后,随着垄断资本的逐步形成,以劳资矛盾为焦点的各种社会问题尖锐化、表面化,作家们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忧虑和失望。威·迪·豪威尔斯抛弃早期那种廉价的乐观主义,开始表现社会矛盾。在欧洲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一批新兴的作家从许多方面反映社会消极的一面。哈·加兰(1860-1940)笔下的农民感到绝望;弗.诺里斯(1870-1902)小说中的农场主被铁路资本压垮;斯·克莱思(1871-1900)暴露城市的贫民窟生活;欧·亨利的小市民让命运捉 弄得哭笑不得。尤其是杰克·伦敦,他描写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和流浪汉,较早表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愿望。
现实主义作家各具艺术特色,加兰写得逼真,诺里斯反映了广 阔的社会图景,克莱思引进了印象主义手法,杰克·伦敦的文笔刚 健有力,叙述引人人胜。欧.亨利运用悬念、突变等手法,开辟了美国式短篇小说的途径。这些作家都对美国文学的成熟作出了贡献。现实主义文学进入20世纪后,发展为两个分支。一支是“黑幕揭发者”。“黑幕揭发者”写城市生活,专事揭发大企业中触目惊心的腐败情况,改良主义色彩较浓。写法上多用新闻体,形象描写的艺术性较差。另一支是以德莱塞为首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图景。他的《嘉莉妹妹》(1900)等早期作品描写劳动妇女进人大城市和上层社会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人奴隶歌曲,这些歌曲,不论是悲歌还是民歌,倾诉了黑人背井离乡、沦为奴隶的痛苦心情。书写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19世纪以后陆续增多。表现形式先是诗歌,再是小说。作者多数是已经获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数迎合白人读者的口味外,多数作家倾吐黑人奴隶的苦难,控诉蓄奴制的罪恶。南北战争前后,以道格拉斯(1817-1895)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废除蓄奴制、争取黑人人权的要求。黑人文学的战斗性增强。南北战争后出现的诗人邓巴(1872-1906)、小说家切斯纳特(1858-1932)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前者想象丰富,表现含蓄,后者揭露了战后南方种族歧视的状况,但对白人统治者又存有幻想,反映了黑人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