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2:38: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简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发现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0岁是他律到自律转化的分水岭。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2岁):处于无律期,无任何规则意识,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他律道德阶段(道德现实主义、权威阶段)(2-8岁):服从成人,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3、他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开始讲条件,“平等观念”出现。更看重以行为动机来判断对错。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出现利他主义,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道德价值冲突)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受罚则是坏的。

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② 习俗水平(9-16岁):

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 ③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 ,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简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①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①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简答、材料分析: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集体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简答、材料分析: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①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简答、材料分析: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①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

开一把锁”。

③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简答、材料分析: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理论,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①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

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④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简答(已考):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简答、材料分析: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基本方法,又叫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选好的、有效的、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3、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与启发说服结合,又叫情感陶冶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品德修养指导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 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① 流行性感冒:加强锻炼,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教室要消毒、通风换气等。 ② 病毒性肝炎:管理传染源,发病后立即隔离、切断传染途径,普及防范知识、消毒管理、预防接种和中药预防的方式保护易感人群。

③ 细菌性痢疾:关键是切断传染源,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勿食牛奶和油腻食物。

④ 沙眼:做好群防群治,一人一巾。 ? 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①中暑: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昏迷者要及时送医。

② 溺水: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等,以确保呼吸畅通;迅速倒水;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

③ 电击:切断电源。

④ 烫伤和烧伤: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等冷却后再脱去衣物。 若伤势较轻,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并保持干燥。

⑤ 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先止血再包扎固定。

⑥ 虫咬:乙醇消毒,冲洗并冷敷、宠物咬伤应立即彻底清洗伤口,不要包扎,狗咬的尽快送医院注射款狂犬疫苗。 ⑦ 中毒:先清除毒物。

⑧ 常见外伤:擦伤、刺伤、扭伤、割伤、挤伤、跌伤。 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 ? 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① 多动症: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核心特征)、

冲动行为、学习困难

(成绩下降)。

② 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③ 学习困难综合症:缺少某种学习技能(生理缺

陷)。

④ 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⑤ 厌学症:人为因素造成儿童情绪失调,对学习不

感兴趣,讨厌学习。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

?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

? 心理辅导的原则:①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②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

则。

③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④ 学生主体性原则。 ⑤ 个别化对待原则。 ⑥ 整体性发展原则。

简答(已考):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

基本含义: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

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 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基本途径)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四、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① 强化法:正激励。

② 惩罚法:不良行为出现后(+厌恶刺激)、不良行

为出现时(-愉快刺激)。

③ 消退法: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

④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⑤ 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 ⑥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重要方式)。 ⑦ 自我控制法 ⑧ 暂时隔离法

?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① 全身松弛训练 ② 系统脱敏法:逐渐消除对某事

物环境的恐惧心理。

③ 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请求、拒绝、

表达。

? 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美)创立,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以恢

复来访者真实的自我。 ? 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主要理论是ABC(A:

诱发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由人的思想决定,合理观念导致健康情绪,不合理则导致负向情绪。

第七节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 学校与家庭的配合:① 一般指导 ② 针对性指导 ③ 分类指导 ④ 个

别指导

简答(已考):家校配合(联系)的常用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 学校与社会的配合的主要途径:

①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② 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③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④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述

?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 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① 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② 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③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

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简答: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级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① 组建阶段 ② 核心形成阶段 ③ 发展阶段

④ 成熟阶段

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简答(已考):形成良好班风的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三、班级管理概述

?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 班级管理的功能:①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②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③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 班级管理的内容:① 班级组织的建设:班委、小组、制度、班风等,班级组

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

利于教育。

② 班级日常管理:思想、纪律(最重要)、学习等。 ③ 班级活动的管理: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教

育的重要形式。

④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

育力量的协调。

? 班级管理的原则:① 方向性原则(正确的方向) ② 全面管理的原则(五

育并举)

③ 自主参与原则(民主意识) ④ 教管结合原则(教育、

管理)

⑤ 全员激励原则(每位学生) ⑥ 平行管理原则(集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zevh0bha73ef8l940oa3cwgi893hn006es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