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
简答: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再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简答(已考):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示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8、行为训练法
简答、材料分析: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① 成员间的分歧 ② 打架斗殴
③ 顶撞 ④ 恶作剧
2、处理的原则:① 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② 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向思维”,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
心。
③ 有效性原则: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方法和措
施的效果如何。
④ 可接受性原则:学生双方都接受处理结果,认识到错误。 ⑤ 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
的心态。
3、处理方法:① 沉着冷静面对,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
② 机智果断应对,充分发挥教育者机智,轻松幽默有效的解决课堂
问题。
③ 公平民主处理,不因个人情绪迁怒学生。
④ 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
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
允许有“突发事件”的存在,帮助学生从“突发事件”中接受教育。 ⑤ 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注意不牵扯太多时间、精力和学
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氛
围和进度。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简答: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
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简答: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简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已考)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②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建立学生档案 ④ 开展班会活动
⑤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⑥ 操行评定
⑦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 先进生工作 ② 后进生工作 ③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 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① 观察法
② 谈话法
③ 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④ 调查访问
简答(已考):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方面。 1、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① 个体的思品德
② 个体的学习
③ 个体的身体状况 ④ 个体的心理 ⑤ 个体的家庭
2、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包括:① 对正式群体的了解 ② 对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简答(已考):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
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3、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 简答:先进生工作
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竞争意识 教育工作:①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③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简答、材料分析:后进生工作
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教育工作:①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④ 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简答:中等生工作
心理特征:信心不足,变现欲不强
教育工作:①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②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 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节 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
? 班级活动基本途径:① 日常性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执勤、班
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
活动)
② 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
? 班级活动的特点:自愿性、差异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
? 班级活动的功能:① 满足交往功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心理发展需求、
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② 学习发展功能:对促进学生的隐性学习有积极作用。 ③ 个性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水平、能力水平、
自律水平提高,培养兴
趣爱好,心理健康发展。
④ 班集体建设功能: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⑤ 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熟悉了解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促进班级自主管理。
? 班队活动的类型:① 主题教育活动 ② 班队活动 ③ 班队文艺活动
④ 班队体育活动
⑤ 班队科技活动 ⑥ 班队劳动 ⑦ 班队游戏
活动
⑧ 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
实践性、创造性)
第四节 课外活动
? 外活动的内容:① 学科活动(主体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
② 科技活动(动手能力) ③ 文体活动(身体素质)
④ 社会活动(社会责任感) ⑤ 游戏活动(心理素质)
⑥ 课外阅读活动(增长知识经验) ⑦ 主题活动(情感与态度)
? 课外活动的特点:① 性持:自愿性和选择性
② 内容:伸缩性和灵活性
③ 形式:多样性 ④ 活动组织:自主性
⑤ 活动方法:实践性 ⑥ 活动评价:综合性
?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
动
?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 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① 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② 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 ③ 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
④ 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时间 ⑤ 课外活动的工作评价
第五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 内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
面活动的统一。
? 教学的特点:①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 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课内外、班级、小组、个别),是共
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简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教学的意义:①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
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③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 ? ?
孔子的学习过程观:学、思、习、行 荀子的学习过程观:闻见、征知、行
王夫之的学习过程观:学、问、思、辨、行
教学过程的本质:①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②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
的交往性(双边过程)、
认识的教育性(知识+品德)、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指导
下进行)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关系:① 间接经验为主
② 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关系: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③ 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育要求:①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 重视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参
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关系:① 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②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关系: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育要求:传授知识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
则。
?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
法。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要求:① 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 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 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④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教学要求:①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