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格特质对婚姻影响的研究概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8:00: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406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42008

人格特质对婚姻影响的研究概述

张小红,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西方对婚姻关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尤其重视人格对婚姻的影响。本文总结此领域研究成果,从择偶和婚姻满意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人格特质对婚姻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伴侣在人格特质上的相似或互补,及其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虽然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但发现人格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具有两种内在机制。

【关键词】人格;择偶匹配;婚姻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4-0406-03

Influencesof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onMarriage

ZHANGXiao-hong,CHENHong

SchoolofPsychology,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Marriageisoneofthemostimportanteventsinpeople’slife.Thehistoryofstudyingmarriageinthewestwaslong,focusingontheeffectof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Thispapersummarizedtheliteratureinthisarea,andanal-ysedhowpersonalityaffectsmarriage,includingassortativematingandmaritalsatisfaction.Wehighlightedthesimilarityandcomplementarityincouple’spersonality,andit’seffectonmaritalsatisfaction.Althoughtherewasnoconsistence,wefoundthatpersonalityimpactedmarriageaccordingtotwodifferentmechanisms.【Keywords】Personality;Assortativemating;Maritalsatisfaction

自Terman于1938年开始研究婚姻关系中的人格因素,人格对婚姻影响的研究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前期研究多集中于考察神经质、外向性等特定人格特质对婚姻关系的影响,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Gottman主张夫妻交互行为是影响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隔断了对伴侣人格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伴侣稳定的行为交互方式多源于个体自身人格特质,从而又开始关注婚姻关系中的伴侣人格差异,形成这一领域的后期研究,即整合婚姻关系影响因素的人格与交互行为两种研究取向,认为夫妻交互行为是人格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变量,拓展了传统的婚姻关系与人格研究。

1.2择偶匹配

择偶匹配(assortativemating,又译“同类婚”)原则强调伴

侣之间在各特质上的匹配,又有相似论和互补论之争。大多数研究证据支持相似论[6],伴侣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智力、态度、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较高相似性[7];但在总人格特质上的相似性结论却不一:或是没有相似性[6,7],或相似水平很低[8]。考察较多的人格特质是人格的三因素和五因素模型,以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MMPI-2)[9]。具体到单个人格特质,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伴侣在神经质上没有相似性[10],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上相似水平为中等[4]。关于外向性结论不一,或是相似[11]或是互补[6,12]。伴侣在MMPI-2上的相似水平也较低,但都呈正相关[8];在其他人格特点如认知类型、感觉寻求上也有低水平的相似[13]。

伴侣在各人格特质上的相似性如此复杂不一,到底有无择偶匹配?Klohnen认为伴侣在人格上匹配的内在机制不是与配偶的相似或互补,而在于个体的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一致性。一致性高的个体满意自身人格特质,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人格相似的异性;一致性低的个体则选择与自己人格互补、接近其理想自我人格的异性。个体自我-理想自我一致性与伴侣相似性呈显著正相关[14]。Klohnen虽然认为择偶时伴侣没有遵循特定的相似或互补原则,但他的理想自我一致性观点却间接整合了相似论和互补论之间的争议,伴侣相似性随个体自我-理想自我一致性水平变化。根据个体择偶时对伴理想伴侣人格”概念,并且侣的要求,Zentner既而发展出了“

研究发现,个体对大五人格特质的偏好有所差异,在神经质上相似偏好最低,在宜人性上相似偏好最强[15,16],由此可见,个体对自身人格的满意度及与理想伴侣的相似性取决于人

1.1

人格特质与择偶

择偶偏好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个体为

了获取生存资源,将自身基因成功传递下去,发展出固定的择偶标准。根据Buss的性策略理论,在长期择偶中,男性和女承诺性的伴侣,具有性都偏好宜人性人格,选择具有合作性、

跨文化一致性。但Trivers的亲代投资模型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抚养后代上付出的亲代投资程度不同,在择偶偏好上具有性别差异[1]。女性寻找能够提供资源的男性,偏好性格取向和经济取向;男性则会寻找具有多育潜力的伴侣,偏好生理取外向性代表有机会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尽责向[2,3]。开放性、

性表明能够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女性选择配偶时多倾向于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男性。Botwin对新婚和恋爱伴侣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新婚女性和恋爱中的女性都看重男性的开放性和外向性,同时新婚女性对伴侣的尽责性和宜人性也有较高要求[4],而男性则偏好和善、宽容、善解人意的女性[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4期格特质的社会赞许性。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伴侣的实际人格特质,较少关注个体人格自我满意度及“理想伴侣”概念。从“理想”角度讲,个体理想自我与其理想伴侣在人格上是相似或一致的,遗憾地是,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找寻到自己的理想伴侣,因而伴侣之间在实际人格上的相似性复杂不一。人格不但决定个体对伴侣的选择,还会影响未来婚姻关系的发展和持续。

人格特质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

2.1

个体人格与婚姻满意度

个体人格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也是复杂不一,惟一

一致结论是神经质对婚姻满意度有负影响。早在1938年

Terman的开创性研究中就已发现,不幸福的夫妇是神经质的

(喜怒无常和易怒)。Karney等对115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神经质与婚姻满意度呈中等负相关[17]。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婚姻满意度有正相关[6,10,18],关于外向性的结论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外向性和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可以忽略[4,19],而有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6,11,20]。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研究者对外向性的定义和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统一[6];二是外向性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到调节变量关系长度的影响[21]。

Watson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婚姻地

位效应,宜人性和尽责性在恋爱关系中较重要,而外向性则与已婚伴侣的婚姻满意度有关[6]。

Botwin发现伴侣的高宜人性、

开放性和情绪稳定也能够预测个体的婚姻满意度[4]。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存在伴侣效应,且个体人格对婚姻的影响具有一般性(generalization)[22]。

Watson采用不同评定方式考察个体及伴侣人格对婚姻满意

度的影响发现,伴侣自评人格对婚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小,个体对伴侣人格评定的作用最强[6]。伴侣人格自评和他评之间的显著差异表明,个体对伴侣认知存在积极偏差,具有理想化倾向[23],影响个体婚姻满意度的不是伴侣的真实人格,而是个体对伴侣人格的积极感知。

个体人格与婚姻的关系是动态、相互影响的。虽然Kar-

ney使用成长曲线模型(GrowthCurveModel)发现神经质不能

预测婚姻满意度变化[24],但其他研究者采用回归分析,却发现配偶的神经质和宜人性能预测伴侣间交互行为的改变[19,21]。稳定的婚姻关系也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变化[22]。也有研究认为这两者的变化可能共同受第三变量(家庭环境等)的影响[21]。

2.2夫妻相似性与婚姻满意度

尽管在夫妻相似性和婚姻满意度方面有大量文献,但结

论却模棱两可。一些研究发现夫妻相似性与更强的婚姻满意度相关[18],其他研究却没能发现这样的联系,在控制了配偶人格特质的主效应后,伴侣间相似性对婚姻满意度没有影响[10,12,13]。Gaunt认为结果冲突的原因可能是相似性统计方法的不一致[25]。以往研究多集中于以变量为中心(variable-cen-

teredapproach)的统计方法,而Luo采用以夫妻为中心(cou-

ple-centeredapproach)的统计方法发现,夫妻人格相似性与婚姻满意度之间呈倒“U”

字型曲线关系,伴侣人格的中等相似性与最高水平的婚姻满意度相关[7]

·407

·3人格特质影响婚姻满意度的内在机制

目前关于婚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主要集中于个体

和人际交互理论模型。个体模型关注个体和伴侣的人格特质,认为他们直接影响伴侣关系满意度;人际交互模型则主要考察伴侣在婚姻关系中的交互行为,认为伴侣间不良沟通方式和冲突解决类型是婚姻满意和稳定的破坏因素。近年来,研究者注意到伴侣稳定的行为交互方式也源于个体自身人格特质,因而人格对婚姻的影响可能有两条路径,一是人格对关系的直接影响;二是人格通过行为交互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关系满意度[17],我们称为个体模型和中介模型。Caughlin分析了这两个模型的具体影响机制,如附图所示[26]。

附图人格特质影响婚姻满意度的理论模型

3.1个体模型

个体模型考察自己和伴侣人格特质对关系满意度的影

响,强调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Karney等考察神经质和交互行为对伴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个体特质焦虑不经过行为调节直接影响自己和伴侣的婚姻满意度[24]。Robins进一步分析了具体影响过程,包括主角效应(actoreffect)、伴侣效应(partnereffect)、相似效应(similarityeffect)[18]。

主角效应指个体自我人格特质影响自己的婚姻满意度,如路径a,a’所示(a代表丈夫,a’代表妻子,下同)。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自身婚姻满意度的感知不同,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报告其婚姻关系是令人不满意的,而宜人性个体普遍认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伴侣效应指伴侣的人格特质影响个体自己对婚姻关系的判断或是自己的人格特质也影响伴侣对婚姻关系的判断(如路径f,f’

),尤其是当个体感知到实际伴侣人格与理想伴侣人格有差距时,其关系满意水平较低。伴侣间人格特质相似性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路径g)之前已有讨论,目前研究结果还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察。

3.2中介模型

中介模型指伴侣的行为交互方式是人格特质与关系满

意度的中介变量,伴侣在婚姻关系中的行为交互决定于个体人格特质,既而影响婚姻满意和稳定[19]。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过程又各不相同,人格特质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有直接过程和引发过程,而行为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主要有自我觉知(self-

perception)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直接过程(路径b,b’)是指个体自身人格特点决定其特

定的交互行为。如情绪不稳定个体以及具有反社会人格症状者容易发生夫妻暴力行为,而受虐者则多具有神经质、内向性等人格特点[27]。引发过程(路径c,c’)类似于伴侣效应,但

·408

·个体人格点引发的是伴侣的特定交互行为,而不是婚姻满意度。Buss研究发现高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的丈夫容易引发妻子的报怨行为[28],而尽责性较高的个体则较少引发伴侣的批评行为[19]。

自我觉知理论(路径e,e’)解释个体的行为交互方式与其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如婚姻互动中积极行为较多、冲突较少的个体更可能感觉到他们的婚姻是满意的。个体特定的行为交互方式决定于其自身以及伴侣的人格特点。社会学习理论(路径d,d’

)认为,个体观察到伴侣的积极或消极交互行为,影响自己对婚姻满意度的判断,配偶的消极行为与自己的婚姻满意度呈负相关。

个体模型和中介模型分别存在于婚姻发展的不同阶段。

Schneewind对关系人格(relationshippersonality)进行5年纵

向研究发现,关系人格对初期婚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在第二年后则为间接影响,中介变量为冲突解决类型[29]。Karney对神经质的研究也发现了这一效应

[17,24]

。正因如此,我们将这两

个模型结合在一起,作为人格影响婚姻满意度的内在机制。

4小结

人格特质与婚姻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发展性、多维性的特点,Cooper曾经提出了研究的四个标准:研究内容要考察伴侣间的交互、研究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或日记记录法、实验或调查数据来源多样化以及理论模型的支持[9]。

本领域以往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法[17],Kelly建议使用熟悉人对个体的多重评定,但他认为最理想的方法还是对个体人格进行行为和生理测量[30]。伴侣相似性统计没有统一标准,Klohnen认为这是导致结论不一的一个原因[14]。

他主张采用以夫妻为中心的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每对夫妇的剖面相似性(profilesimilarity),以反映伴侣在单个因素上的相似或互补[7]。这一统计方法目前应用较少,仅有三项研究。虽然人格与婚姻关系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缺乏理论支持。进化心理学研究在伴侣择偶标准方面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但在人格特质影响婚姻的机制方面只有Karney提出“弱点-压力-适应”(vulnerability-stress-adaptation)模型[17],Gonzaga对这一模型的验证发现,人格和婚姻质量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个体的适应方式通过婚姻质量这一中介变量影响自身人格变化[31]。这为继续探讨人格特质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1BussDM.Theevolutionofhumanmating.心理学报,2007,39(3):502-512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心里学报,2005,37(4):561-568

3李春秋,曹慧,张建新,等.大学生择偶偏爱性别差异及其与一般社会信念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3):270-272,281

BotwinM,BussDM,ShackelfordTK.Personalityandmatepreferences:Fivefactorsinmateselectionandmaritalsati-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42008sfaction.JournalofPersonality,1997,65:107-1365

唐利平,黄希庭.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43-48

6WatsonD,HubbardB,WieseD.Generaltraitsofpersonali-

tyandaffectivityaspredictorsofsatisfactioninintimatere-lationships:Evidencefromself-andpartner-ratings.Jour-nalofPersonality,2000,68:413-449

7LuoSH,KlohnenEC.Assortativematingandmaritalquality

innewlyweds:Acouple-centeredapproach.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5,88(2):304-3268

HanK,WeedNC,ButcherJN.DyadicagreementontheMMPI-2.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3,35:603-6159

CooperML,SheldonMS.Seventyyearsofresearchonper-sonalityandcloserelationships:Substantiveandmethod-ologicaltrendsovertime.JournalofPersonality,2002,70(6):783-812

10GattisKS,BernsS,SimpsonLE,etal.Birdsofafeatheror

strangebirds?Tiesamongpersonalitydimensions,similari-ty,andmaritalquality.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2004,18(4):564-574

11BareldsDH.Selfandpartnerpersonalityinintimaterela-

tionships.EuropeanJournalofPersonality,2005,19:501-518

12WatsonD,KlohnenEC,CasillasA,etal.Matchmakers

anddealbreakers:Analysesofassortativematinginnewly-wedcouples.JournalofPersonality,2004,72(5):1029-106813GlicksohnJ,GolanH.Personality,cognitivestyleandas-

sortativemating.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1,30:1199-1209

14KlohnenEC,MendelsohnGA.Partherselectionforperson-

alitycharacteristics:Acouple-centeredapproach.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8,24(3):268-27815ZentnerMR.Idealmatepersonalityconceptsandcomp-

atibilityincloserelationships:Alongitudinal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5,89(2):242-256

16FigueredoAJ,SefcekJA,JonesDN.Theidealromantic

partnerpersonality.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6,41:431-441

17KarneyBR.BradburyTN.Thelongitudinalcourseofmari-

talqualityandstability:Areviewoftheory,method,andresearch.PsychologicalBulletin,1995,118:3-34

18RobinsRW,CaspiA,MoffittTE.Twopersonalities,one

relationship:Bothpartners’personalitytraitsshapethequalityoftheirrelationship.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0,79(2):251-259

19DonnellanMB,CongerRD,BryantCM.TheBigFiveand

enduringmarriages.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

2004,38:481-504

(下转第405页)

搜索更多关于: 人格特质对婚姻影响的研究概述 的文档
人格特质对婚姻影响的研究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zopv6zxmi9s4tl8lgrm6o2vt5lzj600cr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