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些风险,规范第二十条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要求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预算编制阶段的主要控制措施
(1)完善预算编制的组织管理体制,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2)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明确审批要求; (3)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4)重大预算项目采取立项评审方式。
预算编制流程(举例)
(三)预算审批阶段
1.预算审批阶段的主要风险
(1)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分解批复不合理,可能导致内部各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了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预算调整没有严格控制,导致预算约束力不足。
规范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2.预算批复阶段的主要控制措施 (1)明确预算批复的责任主体 (2)合理界定预算批复的基础 (3)合理采用批复方法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4)建立预算指标追加调整机制,严格规范预算追加调整程序。 预算批复流程(举例)
(四)预算执行环节
1.预算执行的主要风险
(1)没有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可能会影响预算的严肃性。
(2)预算执行没有进行分析,没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可能会导致预算执行进度偏快或者偏慢。
2.预算执行阶段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1)预算执行申请控制,一般预算执行包括三种途径:直接报销、政府采购执行、执行申请,业务部门根据经费支出事项的分类,选择预算执行路径,财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审核。
(2)资金支付控制
涉及资金支付的预算执行事项,要严格资金支付控制,资金支付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①资金支付申请 ②借款管理 ③报销管理 ④资金支付
(3)预算执行分析控制
可通过建立经济活动定期分析制进行考核,经济活动分析会由财务部门通报上一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传达国家近期或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财务制度及规定;各部门逐一介绍所负责人项目的内容,完成进度,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查找项目进度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预算追加调整(流程)
(五)、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
1.决算与评价的风险
(1)决算与预算存在脱节,口径不一致,难以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可能导致预算管理的效率低下。
(2)评价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决算与评价的主要控制措施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①决算控制。加强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