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英语 chapter3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9:29: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 案

单 位 教 研 室 姓 名 课程名称

基础医学院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人体寄生虫学

::::

授课章节 授课对象 授课地点 教学 目的 要求 医学原虫概论 溶组织内阿米巴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2005级临床普本 学 时 4 教 材 时 间 2007.3.25-27 2201,2301,3101 《人体寄生虫学》第6版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内阿米巴)的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 2.熟悉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的基本形态、生活史、致病机理、诊断、流行和防治原则。 3.了解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活史类型和常见分类。 重点:原虫的基本结构特点、生活史类型、致病特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特点、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特点、致病机理,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贾第虫滋养体和包囊、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理。 难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理。 理论讲授(归纳、启发) 多媒体课件 原虫:一、形态;二、生活史;三、生理;四、分类;五、致病特点。(15’) 溶组织内阿米巴 一、形态(10’) 二、生活史:生活史基本过程:包囊─滋养体─包囊。(10’) 三、致病:㈠致病机制;㈡病理变化;㈢临床表现。(10’) 四、实验诊断:㈠肠阿米巴病;㈡阿米巴肝脓肿;㈢阿米巴肺脓肿。(8’) 五、流行病学(4’) 六、防治(3’) 蓝氏贾第鞭毛虫(10’) 一、形态:㈠滋养体;㈡包囊。 二、生活史:包囊→滋养体→包囊排出体外。 三、致病:全身性症状;胃肠道症状。 四、诊断:㈠粪检;㈡十二指肠引流液查滋养体。 五、流行与防治 阴道毛滴虫(10’) 一、形态和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 二、致病:㈠致病因素:⒈虫株的毒力;⒉宿主机体的变化;⒊阴道局部状态。㈡常见症状 三、诊断:㈠生理盐水涂片法;㈡涂片染色法;㈢培养法;㈣尿液检查。 四、流行与防治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具 授课 提纲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 医学原虫概论 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 一、形态:原虫的基本构造为胞膜、胞质及胞核三部分。 ㈠胞膜:是单位膜,能不断更新,可保持原虫的完整性,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多种生物学功能。 ㈡胞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构成。 ㈢胞核:细胞核与原虫的生长、繁殖有关。寄生人体的原虫多数为泡状核型,少数为实质核型。 二、生活史: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原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传播。 可将其生活史分为三种类型: ㈠人际传播型:生活史只需要一种宿主,可分为两类。 ㈡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一种为终宿主,另一种为中间宿主,如弓形虫以猫为终宿主;以鼠、猪等动物或人为中间宿主。 ㈢虫媒传播型:这类原虫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在昆虫体内进行无性生殖(如利什曼原虫)或有性和无性生殖(如疟原虫)。 三、生理:原虫的生理包括运动、摄食、代谢和生殖。 ㈠运动:分伪足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 ㈡摄食:原虫摄取养料的方式有渗透、胞饮与吞噬。 ㈢代谢: ㈣生殖: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⒈无性生殖: ⑴二分裂:虫体的核首先分裂为二,继之胞质纵行或横行分裂,于是一个虫体增殖为二,如阿米巴滋养体的增殖。 ⑵多分裂:开始,胞核进行多次分裂,达到一定数目后,胞质围绕在每个核的周围分裂,使一个虫体一次增殖为多个子代,如疟原虫。 ⑶出芽生殖:母体细胞先经过不均等细胞分裂产生一个或多个芽体,再分化发育成新个体,即为出芽生殖。 ⒉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一定有两个细胞融合为一的过程。较低级的形式是接合生殖,分化较完善者为配子生殖。 ⑴接合生殖:两个形态相同的原虫一时性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交换核质,然后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如纤毛虫。 ⑵配子生殖:为二个配子(雌雄)的完全结合,两个核融合为一,成为合子,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 ⒊世代交替: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相互交替而形成的生殖方式,如疟原虫。 四、分类: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生物学分类隶属于原生动物界,原生动物亚界之下的三个门,即肉足鞭毛门、顶复门及纤毛门。 备 注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 ㈠叶足纲:溶组织内阿米巴。 ㈡动鞭纲: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㈢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弓形虫。 ㈣动基裂纲:结肠小袋纤毛虫。 五、致病特点: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由如下因素造成。 ㈠增殖作用:可导致两种后果: ⒈破坏细胞: ⒉播散作用: ㈡机会性致病:有些原虫在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宿主并不表现临床症状,暂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原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增强起来,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此类原虫即被称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或痢疾变形虫) 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 一、形态: 溶组织内阿米巴分滋养体和包囊两期。 各期形态如下: ⒈滋养体(trophozoite):在有症状患者组织中,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大小为20~40μm,甚至50μm;反之,生活在肠腔、在非腹泻粪便中,则大小为10~30μm,不含红细胞,借助单一定向的伪足而运动。滋养体具有一个泡状细胞核(核膜内缘有一层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其中央有一个小而圆形的核仁),呈球形。 滋养体运动活泼,内外质分明。 外质:透明,约占全体1/3。 内质:颗粒状,含有一个细胞核及被吞噬的红细胞。 ⒉包囊(cyst):呈球形,大小10~16μm。碘液染色后呈黄色,囊壁透明,折光性强,内含1~4个核。未成熟包囊:核1~2个,常含有糖原泡和棒状拟染色体(两端钝圆,可能是多聚核蛋白体)。成熟包囊:具4个核,糖原泡和拟染色体多已消失。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 二、生活史: 人吞入四核包囊污染的食物、水─小肠胰蛋白酶→四核阿米巴(小肠)─分裂→8个滋养体─二分裂增殖→很多滋养体─环境改变→包囊(1~4核)→外排。 当宿主肠功能紊乱或肠壁受损时,滋养体依靠其伪足运动和分泌的溶组织酶作用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和组织细胞,并大量增殖,破坏肠壁组织,致使肠粘膜局部坏死,形成溃疡或随血流至肝或其他器官组织形成脓肿。但在组织中不形成包囊。 三、致病: ㈠致病机制: 备 注

搜索更多关于: 英语 chapter3 - 图文 的文档
英语 chapter3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zsng9681999g5n14c0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