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古诗词阅读理解示例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体会本诗中“阔”字运用的妙处。
【描绘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 2、本诗颈联似矛盾实有趣,请评析其中的诗趣。 (以下答案有一点切合即可)
【1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 春意。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呢?】
【2岁暮腊残,连夜行舟,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3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客路”相呼应的词,试分析本诗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与“客路”相呼应的词有”行舟、乡书、归雁”。 】
【首联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颔联写“潮平”、 “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哪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二、《赤壁》(唐.杜牧)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折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三、《浣溪沙》(北宋.苏轼)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化用诗句常常推陈出新,请评析“休将白发唱黄鸡”与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区别。
【本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白诗之意,表达了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
1
四、《十 五 夜 望 月》(唐?王建)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用高超笔墨描绘出来早春的特点,请理解诗中写景的妙处。
【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滋润温暖如酥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请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到了暮春三月,“杨柳堆烟”,“满”城皆是,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1、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词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词人看到了“明月、清风、惊鹊、鸣蝉”,听到了“鹊声、风声、蝉声、人声、蛙声”,闻到了稻花的香味。词人内心充满丰收的喜悦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想到了哪句诗?“忽”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给词人以惊喜。】
七、《秋词》(唐.刘禹锡)
1、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的妙处。
【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来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2、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 【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八、《迢迢牵牛星》
1、这首诗中最能传达织女内心痛楚的诗句是什么?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 【秦观的《鹊桥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2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1、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2、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3、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4、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5、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答出三项即可
(二)课外古诗词阅读理解
一、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二.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三.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山行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五、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3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六、春 游 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七、雨 后 池 上(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八、 夜 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