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中英互联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3)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7、18-35岁
青年期约在17、18-35岁,生理趋于成熟,思维成熟,独立自主性增强,个性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发育成熟;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掌握)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有人认为少年期之后的思维向“后形式运算思维”或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认为,进入青年期后,个体思维中纯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渐多,原因是由于个体逐渐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的方法。
青年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帕瑞)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看问题非此即彼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
(一)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初一已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初三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属于重要转折期;高中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占优势地位。
(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决定着辩证逻辑思维的水平
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辩证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或形态。抽象思维有高、低层次的区别。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有两个基本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 经过形式逻辑的思维抽象,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从这种思维出发,上升到思维具体,才能深刻而全面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辩证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都属于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抽象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必要前提,所以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影响着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叛性的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时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表示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其主要功能可归纳为:明确思维的目的性,搜索并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和思维策略,评价思维的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
从初中到高中期间,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
第二、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
第三、青年初期的思维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第三单儿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掌握)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包括三种成
分:
其一是认识成分。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
其二是情感成分。 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
其三是品行成分。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信念。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将对自我觉知的各方面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他们能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并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2011.11二级68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P272-3C
(A)结构更加趋同化(B)更加取决于同龄人的影响 (C)抽象性日益增强(D)处于社会自我阶段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重要发展任务(掌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状态。每个人在青年期都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也称为自我认同感。
(一)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成“主体我”和“客体我”。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自我是稳定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自分化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被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是被动者。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我这人怎么样)和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辩证统一。这个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来实现的。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引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矛盾冲突。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马西亚归纳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的确立。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方向,以达到成熟自我的认同。
(2)同一性的延续。正处于各种同一性危机中,处于同一探索阶段。
(3)同一性封闭。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对权威决定的接纳,属于盲目的认同。
(4)同一性的混乱。也叫角色混乱。对未来不抱向往,也没有做什么选择,也不追求价值和目标。
(二)同一性征侯群 小此木启吾把此特点归纳为6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偏执于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等问题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限定自我定义。
3、与他人距离失调。拒绝来往或被人孤立。 4、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未来。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感崩溃,无法专心工作。
6、否定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排斥或否定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
艾里克森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发展的任务。
(三)延缓偿付期。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一个过程,社会给青年人暂缓履行成人义务的机会,称为延
缓偿付期。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如大学学习期间。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还涉及对人生的评价,也就是说人如何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到底是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二)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少年期萌芽,到高中阶段得以迅速发展,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三)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影响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①思维发展达到抽象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②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③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2)受到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在权威服从、克制和勤劳方面中国人得分高于美国人,而在宗教、诚实和助人方面美国人明显高于中国人。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父母人生观、家庭期望、教育方式等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榜样的力量巨大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动乱、战争、天灾人祸等。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重点掌握)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他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进行研究。他发现人的道德判断与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
后果来判断行为,受奖的是好行为,受惩的是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服从权威避免惩罚。 阶段2:功利取向。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2)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
阶段4:好公民取向。维护社会秩序取向,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已,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做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法规是为公众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便遵守,如果不适宜,可按多数人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体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如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他的妻子或陌生人)
2011.05 4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个体特征是( )。A277-3 193-3旧版
(A)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可归纳为三个要点: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多数处于第2.3两个阶段;青年期刚发展到以第3.4两个阶段主导的水平。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则是抽象的,适合却难以实现。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