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总论…………………………………………………………4 第一节 项目提要……………………………………………………4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5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7 结论…………………………………………………………8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9 项目由来和形成…………………………………………9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 建设条件分析…………………………………………13 自然地理条件…………………………………………13 社会经济条件…………………………………………15 土地资源条件…………………………………………16 劳动力资源条件………………………………………16 建设方案…………………………………………………17 方案编制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7 项目区围及建设规模…………………………………18
第三节 项目建设布局……………………………………………18 第四节 项目建设容……………………………………………23 第五节 营造林技术措施…………………………………………31 第六节 种苗需求预测……………………………………………33 第七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八章 第一节 水土平衡计算……………………………………………34 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34 森林保护…………………………………………………34 环境保护…………………………………………………37 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41 经营管理形式……………………………………………41 项目管理机构……………………………………………41 项目管理…………………………………………………43 估算与资金筹措…………………………………………45 投资估算依据……………………………………………45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45 资金筹措…………………………………………………46 项目建设进度……………………………………………48 项目建设期限……………………………………………48
第二节 建设进度安排……………………………………………48 第九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48 第一节 森林资源动态展望………………………………………48 第二节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49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51 第四节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53 第五节 综合评价与建议…………………………………………53 第十章 项目建设保障措施………………………………………54 第一节 政策保障措施……………………………………………55 第二节 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措施………………………………55 第三节 施工组织保障措施………………………………………56 第四节 信息管理、科技推广与服务保障措施……………………56 第十一章 结 论……………………………………………………57 附图:
海文农业科技开发海池山至儿庄荒山绿化平面效果图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海文农业科技开发海池山至儿庄荒山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建设单位:海文农业科技开发 三、项目主管单位:同心县政府、下马关政府。
四、建设目标及建设宗旨:项目建成后,将在下马关东面的海池山至儿庄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植被覆盖度提高,有效改善下马关镇5.3万人口德生产和生活环境,进而改善下马关镇东面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促进当地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项目区围:下马关东面的海池山至儿庄形成一个庞大的生态防护系统。
六、项目建设规模及容:项目区总面积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4.98万亩,占总面积的99.6%;建设用地(灌溉设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护工程、旅游开发建设工程等)占地面积0.02万亩,占总面积的0.4%
七、项目建设期限:建设期限为3年,即2011年—2014年。 八、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450
万元,其他费用300万元,预备费250万元。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2、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示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
3、坚持造林与景观一致性原则;
4、坚持治沙、造林与区位发展融合性原则;
5、坚持科学造林和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等实用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6、可持续发展原则;
7、原生态区域适生植物优先选择原则。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