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3粉质粘土(Q4al):灰黄、青灰色,饱和,可~硬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具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分布普通。顶板埋深23.00~26.00米,层顶标高-22.14~-17.81米,层厚1.80~5.60米。
③4粉质粘土夹粉土(Q4al):灰黄,饱和,可塑,中压缩性。摇震反应微弱,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偏低。局部夹稍~中密状薄层粉土,单层厚1~3m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分布普通。顶板埋深27.00~31.10米,层顶标高-26.35~-21.89米,层厚1.50~4.40米。
④粉质粘土(Q4al):灰黄,饱和,可塑,局部软塑,中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具有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分布普通。顶板埋深30.00~33.60米,层顶标高-28.88~-24.89米,层厚1.30~4.50米。
⑤粘土夹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饱和,硬塑,局部可塑,中偏低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偏高,韧性中等。土质较均匀。分布普通。顶板埋深32.00~36.20米,层顶标高-31.58~-26.78米,层厚4.90~11.00米。
⑥粉质粘土夹粉土(Q4al):灰黄,饱和,可塑,中压缩性。摇震反应微弱,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与韧性中等偏低,局部夹稍~中密状薄层粉土,分布不普通。局部缺失。顶板埋深38.60~42.00米,层顶标高-37.88~-33.70米,层厚2.00~5.80米。
⑦粉质粘土混砂砾(Q3al):灰黄色,饱和,粉质粘土呈可~硬塑状,中压缩性。局部混砂砾,砾石砾径1~3cm,少量>5cm,成份为石英质,呈次圆状~次棱角状,含量5~10cm;砾石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呈中密状。砂以粉细砂为主。分布普通。局部缺失。顶板埋深41.00~47.00米,层顶标高-42.35~-35.95米,层厚8.40~13.90米。
⑧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2P):紫红色、棕红色,受强热风化作用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份显著变化,上部岩芯多呈硬塑土状及碎屑状;下部岩芯呈硬土、碎屑夹碎石状—碎块状,部分风化残块,手捏易碎,部分硬度稍高但锤击易碎,岩石强度往下逐渐提高,遇水极易软化。全场区分布。顶板埋深54.20~56.90米,层顶标高-52.54~49.14米,揭示层厚1.60~2.70米。 (三)、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土层渗透性 1、地下水埋藏条件
场地地下水为空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场地浅部①素填土较厚部位,少量赋存于②1粉质粘土夹粘土层小裂隙中。该含水层富水性差,其中①素填土透水性较强,②1粉质粘土夹粘土透水性微弱。为统一含水层,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的侧向迳流补给影响。勘查期间初见水位0.50~0.8米,实测稳定地下水潜水水位埋深1.00~1.50米,水位呈季节性变化,年变化幅度约0.80!1.00米。
5
其余岩土层透水性弱~微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据调查近3年场地最高地下水水位埋深同初见水位大致持平,局部略低于地表。雨季水位易沿素填土与下伏土层界面向低洼处渗流汇聚。 2、土层渗透性
根据室内渗透试验成果统计,拟建场地浅部地基各土层渗透性见下表: 层号 ① ②1 ②2 ②3 ③1
岩土层名称 素填土 粉质粘土夹粘土 粉土夹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夹粘土 渗透系数(x10-6cm/s) 水平Kh 垂直Kv (200) (150) 0.55 0.35 46.39 31.29 12.96 8.34 1.17 0.76 四、塔吊的选择与位置的确定
根据施工实际要求和现场机械设备布置,项目部决定在8~12#楼以及综合楼各安装一台型号为QTZ63塔式起重机并使用于结构施工,塔吊半径55米。塔吊安装位置具体详见(塔吊基础定位图)。由于建筑外形为不规则多边形,塔吊附墙距受力墙体直线距离为6000MM,附墙为非标准尺寸,该塔吊附墙由塔吊生产厂家重新设计并定制,并由厂家出具附墙设计及安装图纸,确保安全。
基础形式的确定:
根据 QTZ63附着式起重机地耐力为:200KN/m2的要求和甲方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地质情况,选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型号为PHC 500 AB 110,桩身参数及构造详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苏G03-2012》),钢筋混凝土承台的形式。管桩长度26米,要求打到○33粉质粘土。桩的施工--请桩基施工单位按我方提供的桩的布置与位置给予完成。
五、施工工艺技术
(一)、塔式起重机安装计划任务书 1、塔机基本情况:
栋号 塔机型号 QTZ63 综合楼
目前安装高度 20米 最终安装高度 20米 6
QTZ40 19 8#楼 QTZ63 20 9#楼 QTZ63 17 10#楼 QTZ63 18 11#楼 QTZ63 19 12#楼 2、参加安装特殊作业人员:(姓名、 工种、 资格证编号) 姓 名 工 种 资 格 证 编 号 徐新亮 塔 机 安 拆 苏D072013000084 徐新权 塔 机 安 拆 苏D072014000101 李旭鹏 塔 机 安 拆 苏D072013000085 李旭可 塔 机 安 拆 苏D072014000102 岳红军 塔 机 安 拆 苏D012014000103 赵俊杰 建 筑 电 工 苏D012013000808 张林 信 号 司 索 苏D032013000667 汤军 塔 机 司 机 苏D042012000397 3、安装时使用的部分机具及检测仪器: 汽车 汽车吊 撬棒 铁锤 扳手 老虎钳 缆风绳 3辆 1辆 1根 2把 5把 2把 1根 4、安装进度计划:
根据现场施工进度要求安装。 (二)、安装技术要求:
40米 90米 90米 60米 90米 备 注 经纬仪 1台 备注 1、安装前应审核基础处理验收资料和基础施工验收资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实地检查基础位置,复测基础水平及地脚螺栓位置、尺寸,全部合格后进行安装作业。
2、安装前应核对发货清单与实物是否符合、齐全。安装前应检查塔机是否完好。
3、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本公司《塔机拆装工艺规程》,按规定程序作业。不得擅自改变拆装工艺流程,如遇特殊情况应提出建议请求批准后执行。 4、各部件拼装完毕,开始起吊、顶升前,现场指挥人员(拆、装负责人)应仔细检查各部连接螺栓、开口销是否齐全,连接是否可靠,受力较大部位的焊缝是否良好,吊点是否合理,起吊是否平稳等。
5、安装完毕,安装负责人应组织装拆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并调整好安全装置,然后进行运转。
(三)、塔式起重机安装工艺规程
1、将底架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校正好水平,倾斜度应1/1000以内。每根地脚螺栓应用双螺母拧紧、防松。
2、安装基础节,并注意方位,以便于塔机的升降。用经纬仪或磁性线垂检查基础节的垂直度,其误差应不大于1/1000。 3、吊装顶升套架和四周的工作平台。
7
1)将顶升套架从基础节顶部套入时应注意方位,应使顶升油缸在塔身顶升踏步一侧,并检查、调整各导轮〔导板〕与塔身主弦杆表面的间隙,应不大于8mm。且在同一层上各处均匀。 2)安置套架周围的工作平台。 4.吊装回转部分组合总成。
1)在地面将回转部分〔上、下支座、回转支承、回转机构、司机室、回转塔身〕组装成一体.应保证回转小齿轮与大齿圈合良好,间隙应在0.2-0.3。 2)回转部分组合总成就位时应注意方位,司机室与套架上标准节引入架方向一致。
3)且高强度螺栓将下支座与塔身标准节连接,用双螺母锁紧、防松,用销轴将下支座与顶升套架连接,插入开口销并张开。
5、吊装塔顶总成,在地面组装好塔顶及前后各一节拉杆,然后吊起,使塔顶与回转塔身(或上支座),用销轴连接插入开口销并张开。 6、吊装平衡臂总成。
1)在地面拼装好平衡臂主梁,并装上一节拉杆。
2)吊起平衡臂总成,与回转塔身(或上支座)相应支座耳板用销轴连接,插入开口销并张开。
3)稍提升平衡臂后部,用销轴连接上、下两节平衡臂拉杆,插入开口销并张开。
4)放下平衡臂使拉杆受力,撤去吊钩。在平衡臂后部规定位置放入一平衡重块。
7、安装起重臂。
1)在地面按要求拼装起重臂,预先套入起重小车。并检查检查小车在起重臂全长上运行有无障碍,最后将起重小车固定于起重臂根部。 2)穿绕好起重小车牵引钢丝绳。
3)组装好起重臂拉杆,并临时固定(绑扎)于起重臂相应支座内。 4)水平吊起起重臂总成,将其根部插入回转塔身(或上支座)相应支座内,用销轴连接,插入开口销并张开。
5)稍提升起重臂,用销轴分别连接前后拉杆,插入开口销并张开。 6)放下起重臂使拉杆受力后撤去吊钩。
8、吊装平衡重块,按规定顺序,由后向前补足平衡重块至规定重量,并予连接成一体以免工作中随意摆动。 9、节电源电缆。
1)由工地总电源处接出专用电缆至基础节上的塔机专用电箱。
2)由塔机专用电箱接出供电电缆,并向上接至驾驶室控制柜,注意在上支座固定电缆与下支座固定电缆处之间应留出2-3m的松弛长度,使上、下支座在相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