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例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枹
[注]
,
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
[注] 枹:鼓槌。 (1)删削词语:夫、也 关键词语:利、臣妾、盗
译文: (2)删削词语:之、焉
关键词语:兵、加、武、议、亲
译文:
[解析] (1)“夫”是发语词,“也”是语气词,皆可不译;“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利”,“臣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妾”,这两个词均应意译;“盗”解释为“强盗”。(2)“之”是音节助词,“焉”为语气词,均不译;关键是把“兵”“加”“武”“议”“亲”解释为“战争”“施加”“用兵”“处罚、惩
罚”“亲近、拥护”。
[参考答案] (1)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2)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失误”之(四) 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2016·全国卷Ⅱ·改编)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中的“夫”字,是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上面答案翻译成“那些”,明显是错误的。
[我来改正] 谏官是替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例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日尽,恐无以自还,愿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
(1)增补词语:(张勃)坐削户二百,会(张勃)薨 关键词语:无循行、选举、坐
译文: (2)增补词语:(我们的)兵来道远,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 关键词语:罢、度、计策
译文: [解析] (1)“无循行”译为“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选举”是古今异义词,译为“推荐、举荐”;“坐”是“获罪”的意思。(2)“罢”是“疲劳”的意思,“度”译为“估计”,“计策”译为“考虑策划”。
[参考答案] (1)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
(2)(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
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甘延寿出兵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还有三十里,停下扎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主人对待客人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
失误”之(五) 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2016·全国卷Ⅰ)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锡宴不赴”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君主”和“不赴”的主语“你”,“而必使亲临”省略了句子主语“你”“使”后省略了“之”,译为“他”,在翻译时补上这些省略的成分,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我来改正] (君主)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你)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
[重点多练]
请用“增补法”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1)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选自《酉阳杂俎·贬误》)
(1)增补词语:(鲁般)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鲁般)乘之以归 关键词语:于、作、击楔、乘
译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