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7:42: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1.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2. 细菌常见的几种形状?

基本上形态为:球状 、杆状、螺旋状 少数形态: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自然界中各种形状细菌数量比较:杆菌〉球菌〉螺旋型菌>其他型细菌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细胞的形状 ②保护作用(使细胞免受外力损伤,阻挡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③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必需 ④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4. G+、G-细胞壁成分、结构的区别? ⑴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磷壁酸

①厚度大(20-80nm),化学成分简单,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组成 ②肽聚糖 :肽聚糖=短肽链+聚糖链(肽聚糖为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聚糖: N-乙酰葡萄糖胺(G) 通过?-1,4-糖苷键相连成长链骨架

a.青霉素抑制四肽侧链和甘氨酸五肽桥之间的连接

N-乙酰胞壁酸(M) b溶菌酶识别、水解位点?-1,4-糖苷键 多肽:四肽尾(四肽侧链)(L-Ala-D-Glu-L-Lys-D-Ala) 肽桥: (变化较大,最常见的是甘氨酸五肽-(Gly)5- )

肽聚糖多种类变化的原因是肽桥的不同。

肽键?-1,4-糖苷键肽桥M????四肽侧链G??????M 四肽侧链????四肽侧链③磷壁酸:特有的化学成分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 类型: 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以酯键共价结合,带有负电荷(羟基)与肽聚糖相连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由甘油磷酸链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磷脂进行共价结合与细胞膜相连 (膜磷壁酸或者脂磷壁酸)

⑵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脂多糖,磷脂,脂蛋白 ①厚度:比G+细菌薄,分内壁层和外壁层 内壁层: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外壁层:外层-脂多糖: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 ,中间层-磷脂,内层-脂蛋白

②肽聚糖单体与G菌基本相同不同点如下:

a.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 而是m-DAP(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

+

b.没有特殊的肽桥。相邻的单体,前一个单体四肽尾第4位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后

一个单体四肽尾第3位氨基酸(m-DAP,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的氨基相连D-Ala------m-DAP

c.交联度低:20%-33%,形成的肽聚糖网套稀疏、机械强度差 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

⑴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G;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G{细胞壁成分不同} ⑵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

+-结果: G细菌——蓝紫色 G细菌——红色

①初染: 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②媒染: 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③脱色:95%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④复染:番红复染,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脱色菌 (3)a.青霉素抑制四肽侧链和甘氨酸五肽桥之间的连接 b.溶菌酶识别、水解位点?-1,4-糖苷键 6.缺壁细菌?

作用机制:青霉素:抑制四肽侧链和甘氨酸五肽桥之间的连接

溶菌酶:作用于聚糖链的?-1,4-糖苷键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进化(支原体)

①L-型细菌:得名于李斯特研究所,1935年发现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 ②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

+

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G细菌制成 a.原生质体的特点(没有细胞壁)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容易使细胞破裂

b.有鞭毛,但不能运动 c.不被噬菌体感染

d.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杂交育种的好材料.

③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细胞壁的肽聚糖虽然被除去,但外壁层中的脂多糖和外膜蛋白仍然存在

- a.特点是残存着部分细胞壁,G细菌制成

④支原体(Mycoplasma)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膜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即使没有细胞壁,其细胞膜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7.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有哪些?糖被?鞭毛?芽孢?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在壁上有固定层次包裹在单个细胞上糖被层次厚:大荚膜层次薄:微荚膜松散,未固定在壁上:粘液层

包裹在细胞群上:菌胶团

(1)特殊构造:糖被, 鞭毛,菌毛和性毛,芽孢,伴胞晶体

(2)a.糖被: 包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各类型特点:

微荚膜:<0.2μm,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易被胰蛋白酶消化

荚膜:>0.2μm,与菌表面结合松弛,震荡离心可得

粘液层:与菌表面结合松散,可向菌的周围扩散,增大黏性 菌胶团: 多个细菌共有一个荚膜

糖被的作用:

? ? ? ? ? ? ?

保护作用 贮存养料

作为渗透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表面吸附作用

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堆积代谢废物

产生糖被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但并非细胞绝对必要的结构

b.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生长的一根或数根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①观察和判断细菌鞭毛的方法:

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真正观察到细菌的鞭毛。如果通过特殊的鞭毛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最常用的是Leifson染色法,其要点是用碱性品红染色、以鞣酸作媒染剂

②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鞭毛蛋白)

大肠杆菌鞭毛:

鞭毛杆

L环:埋在细菌壁最外层的外膜上 基体 P环:埋在细菌壁内壁层(肽聚糖层) S环- M环:共同嵌埋在细胞质膜上

S- M环被Mot蛋白包围,由Mot蛋白驱动快速旋转 S- M环的基部有Fli蛋白根据细胞提供 的信号决定 鞭毛转动的方向

鞭毛钩:是连接基体和鞭毛丝的构造

鞭毛丝:是由直径4.5nm鞭毛蛋白亚基组成 ③鞭毛的功能:

1..细菌的运动“器官”,其运动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2.鉴定细菌,鞭毛的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3.与细菌的致病性关系密切

c.菌毛:某些菌体表面存在的短而多的蛋白附属物。与致病菌的吸附有关;

结构比鞭毛简单,无基体等复杂的构造;生于细胞膜上,是由菌毛蛋白(Pilin)亚基绕中心作螺旋状排列,形成中空管

d.性毛(又称性菌毛):

1.普通菌毛:具有粘着于宿主细胞表面的能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2.性菌毛:又称F菌毛,由质粒携带的一种致育因子(Ferility factor)的基因编码,

+-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或雄性菌,无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或雌性菌

性菌毛能在细菌之间传递DNA,细菌的毒性及耐药性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这是某些肠道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

e.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的圆或椭圆形的内生孢子,是对不

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位于菌体的中央或末端,每个细胞只形生一个芽孢,反之,芽孢经萌发后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芽孢无繁殖功能,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方式

①芽孢的萌发: 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过程。

活化 出芽 生长

②芽孢的耐热机制:DPA-Ca 吡啶二羧酸钙盐学说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③芽孢研究意义:

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指标 芽孢具有高度耐热性和其他抗逆性,能否消灭芽孢成为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重要指标

f. 伴孢晶体(少数芽胞杆菌,如苏云金芽胞杆菌)δ内毒素

①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边形成蛋白质

晶体

②伴孢晶体——δ内毒素,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可将这类产生伴胞晶的细菌制成生物农药(细菌杀虫剂)

8.细菌的繁殖?(裂殖)

裂殖类型:①二分裂(绝大多数细菌) ②三分裂 ③复分裂

细菌的分裂过程:核区DNA先复制→→细胞伸长,形成隔膜→→细胞质分开,形成横隔壁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0nr12qbev207lq1bag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