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病毒的蛋白质:
结构蛋白:位于颗粒外表,起保护作用;决定病毒的抗原性 酶蛋白:分解性酶;合成性酶。 功能
①蛋白质构成病毒粒子的外壳
②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理化因子的破坏
③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亲合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 ④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并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c.其它成分:
一些较复杂的病毒(如包膜病毒)除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外,还含有脂类、多糖等其他成分
病毒中的脂类主要以脂质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于病毒的包膜中
病毒所含的糖类主要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包膜的表面,决定着病毒的抗原性
⑤病毒的群体形态-包涵体:
概念: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是病毒的特征,不同的病毒其形成的包涵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特性。
⑥包涵体在细胞中的形成部位:包涵体是病毒的聚集体;是病毒的合成部位 位于细胞核内—如包疹病毒 位于细胞质内—如狂犬病毒等 胞核内胞质都有—麻疹病毒
⑦包涵体的本质—---大多数是病毒粒子组成的,少数是细胞对病毒的反应。 ⑧包涵体的实践意义—-病毒鉴定、临床诊断依据.
18.病毒粒的对称体制: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二十面对称(腺病毒)和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
19.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的繁殖?(注意增值过程基因的表达)
①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②裂解性周期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③烈性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一)吸附:尾丝尖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接触后,尾丝散开附着在受体上,刺突、 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噬菌体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具高度的特异性,吸附的机理:尾丝尖端与受体发生共价结合 (二)侵入:尾丝收缩,基板获得构象刺激,促使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 溶菌酶水解细胞壁上的肽聚糖,头部核酸进入宿主细胞中
(三)增殖: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增殖过程基因的表达存在严格的时序早期转录
和翻译→→产生次早期mRNA聚合酶→→次早期转录和翻译(合成参与病毒核酸的复制、调节病毒基因组表达,以及改变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的蛋白质)→→产生DNA酶,DNA聚合酶,→→晚期mRNA聚合酶 →核酸复制→→晚期转录和翻译→→合成构成子代病毒粒的结构蛋白
(四) 装配(成熟): DNA分子缩合?通过衣壳包裹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
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装上尾丝,形成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五)裂解(释放),被感染细胞裂解,成熟的子代噬菌体转移到外界,开始新的生活史 21.噬菌斑?效价? 噬菌斑: 概念: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每个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感染中心数):每ml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方法:斑点试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单层平板法、双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22.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②一步生长曲线包括三个时期:潜伏期、裂解期 、平稳期 a.潜伏期:将噬菌体吸附宿主细胞开始到细胞释放新 的噬菌体前的这段时间,又可分两段:①隐晦期(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②胞内累积期(噬菌体装配); b.裂解期:紧接在潜伏期后的一段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 多的一段时间; c.平稳期:指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裂解量 =裂解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
三个重要特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裂解量
23. 温和噬菌体?溶源性?溶源菌的特点?
①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②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③溶源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 ④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染敏感细菌后不裂解它们,而与细菌共存的特性 ⑤溶源菌的特点:
a.遗传性: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源性
b.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
-2-5
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解几率10~10 c.诱导裂解:在外界理化因子的作用下,会增大其裂解量
d.免疫性:溶原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噬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性
e.复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但不发生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
f.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 温和噬菌体以三种形式存在: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溶源菌检验方法-透明圈法
24. 类病毒、拟病毒、阮病毒?
①亚病毒 概念: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 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
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②类病毒:目前所知道的最小、只含RNA一种成分、无蛋白外壳,可自我复制,专性细胞内
寄生的分子生物,只在植物体中发现
③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 是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仅
由裸露的RNA 或DNA组成
被寄生的病毒称为辅助病毒.主要特征:①依赖于辅助病毒复制,②干扰辅助病毒
的复制,③与辅助病毒序列无同源性
④朊病毒: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疏水性蛋白质,能引起宿主体内现
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宿主得病 朊病毒引起的疾病:羊搔痒症 、牛海绵状脑病 、人的克—雅氏症 、库鲁病;
⑤病毒是侵害各种生物的分子病原体. 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两类
a.病毒粒的基本结构是核酸(DNA或RNA )和衣壳(蛋白质),对称类型有螺旋对称型、二十面体对称型 、复合对称型
b.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增殖、装配和释放5个阶段 d.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25.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26.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标准?各自的特点?
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碳源和能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微生物常见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 光能异养型 化能自养型 化能异养型 主要(或唯一)碳源 二氧化碳 有机物 二氧化碳 有机物 能源 光能 光能 无机物 有机物 代表菌 蓝细菌,念珠蓝细菌 红螺细菌,紫色非硫细菌 硝化菌产甲烷细菌 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菌 ①光能自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能够利用光能并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基本特点:
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有光合色素(叶绿素、细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 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绿硫细菌等以H2S为电子供体,产生细胞物质,并伴随硫元素的产生 蓝细菌和藻类等和植物一样,以水为电子供体(供氢体),进行产氧型的光合作用,合成细胞物质。
②光能异养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利用光能并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
一类微生物; 基本特点:
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简单的有机物(有机酸、醇)作为主要碳源 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能利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积累丙酮。
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在C源利用上的特殊性:以简单的有机物(有机酸、醇)作为主要碳源,
能利用CO2,但它不是唯一碳源
③化能自养型 (化能无机营养型):利用无机化合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利用CO2
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基本特点:
能量来源: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2-2+
利用H2S、NO、H2、Fe、NH3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典型实例:硫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产甲烷菌、铁细菌 。
④化能异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作为能源而生长的一类微生物; 基本特点:
生长所需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生长所需碳源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有机酸等 电子供体也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通常既是碳源,也是能源-双功能营养物
27.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特点? 基团移位的过程?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速度 特异载体蛋白 能量消耗 运输前后溶质分子 平衡时内外浓
单纯扩散 顺、慢 无 不需要 不变 相等 促进扩散 顺、快 有 不需要 不变 相等 主动运送 逆、快 有 需要 不变 内高得多 基团移位 逆、快 有 需要 改变 内高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