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17页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B 3 . D 4 . A 5 . D 6 . C 7 . B 8 . C 9 . C 10 . C 1 1 . B 12 . C 13 . B 14 . C 15 . A 16 . A 17 . D 18 . A 19 . B 20 . D 21 . B 22 . A 23 . C 24 . C 25 . D 26 . C 27 . C 28 . B 29 . A 30 . C 31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18页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
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19页
13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
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
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
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20页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