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粤
教版必修2
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 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散文家之首”。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
1
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学习过程】 一、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 ) 桂棹.( ) 余音袅袅..( ) 幽壑.
( ) 嫠.妇( ) 愀.然( ) 山川相缪.( ) 旌.旗( ) 酾.酒( ) 横槊.( ) 舳舻..千里( ) 扁.舟( ) 匏.樽( ) 无尽藏.( ) 狼籍.( ) 枕藉.( ) 2.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 古今异义词: (1)七月既望.
古义: 今义: (2)纵一苇之所如. 古义: 今义: (3)冯虚.御风 古义: 今义: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1)扣舷而歌.
之 歌.
而和之 (2)七月既望. 望.
美人兮天一方 (3)惟江上之.
清风 耳得之.
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
上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
(6)渔樵于江渚之上 5.特殊句式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2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⑦何为其然也?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而今安在哉?
⑩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三、合作探究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基础达标】 语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驾) ...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3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③而又有何羡乎 ④虽一毫而莫取 ..
A.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虽然 B.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即使 C.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即使 D.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 B.白露横江 .. C.凌万顷之茫然 .. D.挟飞仙以遨游 ..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理解
9.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