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2008届高三语文12月考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①关帝,原名关羽,三国时期刘备麾下大将,名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因其忠、义、勇而受后人崇拜。陈寿《三国志》中有一篇《关羽传》,是现存记载关羽最早的历史资料。关羽事迹一直广为流传,至元朝,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关羽事迹被描写得栩栩如生而深入民间。明清以来关羽渐成各教供奉的神祇,道教封其为“关圣帝君”,佛教奉其为“伽蓝神”,儒家称之为“关夫子”、“武圣人”。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亦称为“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②福建东山关帝庙是闽中有记载的第一座关帝庙,位于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也称为武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中国四大关帝庙,是众多关帝庙的祖庙。明代关帝崇拜开始在福建兴盛,清朝时期政府推动各地关帝崇拜的发展。清代学者梁章矩在其《退庵随笔》中写到“今吾乡街巷,皆有关帝祠”。泉州一地,明代时7个城门都建有关帝庙,清代城内庙宇数量最多时曾达100多所。在台湾关帝文化也很兴盛。台湾主祀关帝的庙宇据统计有192所。还有许多庙宇是另有主神,而以关帝作陪祀之神的。
③关帝在闽台是职掌人间事务最多的一位神灵,既是战神,又是商界守护神,还是医药神。福建漳泉一带,自古商业繁荣,明清之时又常有倭寇骚扰,关帝祭祀颇受民间重视。各地关帝庙,每逢关帝诞辰都有巡游活动。关帝因被视为“武财神”,故台湾的各行各业都以关帝为奉祀之主神,以求财源滚滚。对于关帝的诞辰,台湾人尊称“圣诞”,因对关公生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祭祀的日期有的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三日,有的是五月十三日,也有的在六月二十日,更有定在元月二十四日的。南北西东,各在其中的一天,举行盛大的祭典。有些地方,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还有例行的祭祀。各地区的关帝庙,一般都是善男信女众多,常年香火鼎盛,每逢关帝圣诞祭典,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场面热闹非凡。台湾关帝庙大多从东山关帝庙和通淮关帝庙分香而来,因此每年也有大量的台湾香客回乡拜谒。
1.“今吾乡街巷,皆有关帝祠”下列不属于造成福建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关羽事迹一直广为流传,因其忠、义、勇而受后人崇拜。 B.福建东山关帝庙是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是众多关帝庙的祖庙。 C.明代关帝崇拜开始在福建兴盛,清朝时期政府推动各地关帝崇拜的发展。
D.福建漳泉一带,自古商业繁荣,明清之时又常有倭寇骚扰,关帝祭祀颇受民间重视。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符合台湾实际的一项是 ( )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A.在台湾关帝文化也很兴盛,庙宇主祀关帝,但也有许多是作为关帝的陪祀之神。 B.台湾的各行各业都以关帝为奉祀之神,以求财源滚滚,可见关帝在台湾只是被视为“武财神”。
C.对于关帝的“圣诞”,台湾南北西东,各择一日,因而盛大的祭典常年不绝,热闹非凡。 D.台湾关帝庙大多从大陆分香出来,因此每年也有大量的台湾香客回乡拜谒,这有利于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3—5题。(每题2分,共6分)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辞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向(柳宗元当时谪居永州),乃幸见.
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孤独的样子)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B.辱书云,欲相师 相:互相 .. C.仆道不笃 笃:深厚 D.如是者数矣 数:多次 ..
4.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时不我待也。
5.对甲、乙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文都着眼于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的批判。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B.两文都侧重于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C.甲文偏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乙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甲文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原因;乙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每题3分,共9分)
范 增 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意思是说,看那下大雪之前,先聚集的是雪珠。③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就杀了他。④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破秦后,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杀了。
④
③
①
②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悄悄 .B.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恨:痛恨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本领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堪:忍受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A.①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①增,高帝之所畏也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
8.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在不断变化中,范增应该因事制宜。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29分)
二.经典阅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9.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⑴ ⑵ 10.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
三、诗歌鉴赏:
清 平 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 平 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