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近的椅子的边沿上,然后把那张期末论文拿出来,飞快地塞在她手里。她打开卷子看了一眼,疑惑地望着我。“我大学里的会计课教授说,他知道在我以前读书的学校,必定有一位像您这样的老师教过我,所以——嗯——”我结巴起来,“所以,我只是想来谢谢您,我真的很感激您曾为我做的一切,包括您对我的严格要求。”库特夫人愣了愣,眼圈儿一下子红了,然后开始哭泣。“你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特地到我家来向我说感谢的人,”她抽抽搭搭地说,“孩子,你的来访比我吃过的所有药都管用,愿上帝保佑你。”她站起来,也拉着我站了起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我。“见到您我也很高兴,库特夫人,我想我早就应该来向您道谢的。”我说。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下面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请加以分析。 我把眼睛闭上,深呼吸,告诫自己要挺住,要经得起这一打击。
(3)请举例说明库特夫人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文章为什么还要用较大篇幅写次要人物罗曼·德斯尔博士? (4)本文结尾:“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 请谈谈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以及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因为大学论文得了A,在罗曼·德斯尔博士的提醒下,我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 (2)描写了我面对批改后的论文卷的神态,表现了我此刻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
(3)库特夫人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她对我每一个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仔细地列出并做了修改”可以看出。写罗曼·德斯尔博士一方面能引出下文我对严格的库特夫人的回忆,也是博士提醒我去感谢库特夫人;并通过写严苛的博士对我作文的高度评价铺垫或衬托库特夫人对我的帮助之大,点明文章中心——学生敬爱和感激老师。
(4)抓住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热爱学生的幸福感来理解;收束全文,并含蓄而深沉地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注意人物和事件。人物:“我”、罗曼·德斯尔博士、库特夫人。事件:学论文得了A;我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故可以概括为:“我”大学论文得了A,在罗曼·德斯尔博士的提醒下,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我把眼睛闭上,深呼吸”是神态描写,描写了我面对批改后的论文卷的神态。“告诫自己要挺住,要经得起这一打击”是心理描写。通过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师发卷时我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
(3)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结合“她对我每一个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仔细地列出并做了修改”分析得出:库特夫人对学生严格要求;结合“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在这间教室里学到的东西是多么有用。”可以得出:库特夫人对学生关爱。第二问,次要人物是衬托和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结合“它说明,在教过你的老师里,必定有一位杰出的英语老师。如果他或是她还健在的话,你应该前去向这样一位老师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分析得出:博士提醒我去感谢库特夫人;并通过写严苛的博士对我作文的高度评价铺垫或衬托库特夫人对我的帮助之大,点明文章中心——学生敬爱和感激老师。
(4)第一问: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孩子,你的来访比我吃过的所有药都管用,愿上帝保佑你。’她站起来,也拉着我站了起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我。‘见到您我也很高兴,库特夫人,我想我早就应该来向您道谢的’”分析: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热爱学生,由此“幸福感”大增,就像拥有整个世界。第二问: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内容上:含蓄而深沉地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故答案为:⑴ 因为大学论文得了A,在罗曼·德斯尔博士的提醒下,我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 ⑵ 描写了我面对批改后的论文卷的神态,表现了我此刻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
⑶ 库特夫人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她对我每一个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仔细地列出并做了修改”可以看出。写罗曼·德斯尔博士一方面能引出下文我对严格的库特夫人的回忆,也是博士提醒我去感谢库特夫人;并通过写严苛的博士对我作文的高度评价铺垫或衬托库特夫人对我的帮助之大,点明文章中心——学生敬爱和感激老师。
⑷ 抓住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热爱学生的幸福感来理解;收束全文,并含蓄而深沉地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度iwz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和事件,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完整、准确。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人物分析。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
⑶本题考查的人物形象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悉不同位置的文段的基本作用,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白雪少年 林清玄
①我小学时代使用的一本国语字典,被母亲细心地保存了几十年,最近才从母亲的红木书柜里找到。那本字典被小时候粗心的手指扯了许多页,大概是拿去折纸船或飞机了,现在怎么回想都记不起来,由于有那样的残缺,更使我感觉到一种任性的温暖。
②更惊奇的发现是,在翻阅这本字典时,找到一张已经变了颜色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装纸,那是一张长条的鲜黄色纸,上面用细线印了一个白雪公主的面相,于今看起来,公主的图样已经有一点粗糙简陋了。至于如何会将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装纸夹在字典里,更是无从回忆。
③到底是在上国语课时偷偷吃泡泡糖夹进去的?还是有意保存了这张包装纸呢?记忆仿佛自时空遁去,渺无痕迹了。唯一记得的倒是那一种旧时乡间十分流行的泡泡糖,是粉红色长方形十分粗大的一块,
一块五毛钱。对于长在乡间的孩子,那时的五毛钱非常昂贵,是两天的零用钱,常常要咬紧牙根才买得起一块,一嚼就是一整天,吃饭的时候把它吐在玻璃纸上包起,等吃过饭再放到口里嚼。
④父亲看到我们那么不舍得一块泡泡糖,常生气地说:“那泡泡糖是用脚踏车坏掉的轮胎做成的,还嚼得那么带劲!”记得我还傻气地问过父亲:“是用脚踏车轮胎做的?怪不得那么贵!”惹得全家人笑得喷饭。 ⑤说是“白雪公主泡泡糖”,应该是可以吹出很大气泡的,却不尽然。吃那泡泡糖多少靠运气,能吹出气泡的大概五块里才有一块,许多是硬到吹弹不动,更多的是嚼起来不能结成固体,弄得一嘴糖沫,赶紧吐掉,坐着伤心半天。我手里的这一张可能是一块能吹出大气泡的包装纸,否则怎么会小心翼翼地夹做纪念呢?
⑥我小时候并不是那种很乖的孩子,常常为着要不到两毛钱的零用就赖在地上打滚,然后一边打滚一边偷看母亲的脸色,直到母亲被我搞烦了,拿到零用钱,我才欢天喜地地跑到街上去,或者就这样去买了一个“白雪公主”,然后就嚼到天黑。
⑦长大以后,再也没有在店里看过白雪公主泡泡糖,都是包装精美的口香糖。每一片都能嚼成形,每一片都能吹出气泡,反而没有像幼年一样能体会到买泡泡糖靠运气的心情。偶尔看到口香糖,还会想起童年,想起嚼“白雪公主”的滋味,但也总是一闪即逝。直到看到国语字典中的包装纸,才坐下来认真地想起“白雪公主泡泡糖”的种种。
⑧那一本母亲珍藏十几年的国语字典,薄薄的一本,里面缺页的缺页、涂抹的涂抹,对我已毫无用处,只剩下纪念的价值。那一张泡泡糖的包装纸,整整齐齐,毫无损毁,却宝藏了一段十分快乐的记忆。使我想起真如白雪一样无瑕的少年岁月,因为它那样白那样纯洁,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涵容。
⑨那些岁月虽在我们的流年中消逝,但借着非常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仿佛是草原里的小红花,先是看到了那朵红花,然后发现了一整片大草原,红花可能凋落,而草原却成为一个大的背景,我们就在那背景里成长起来。
⑩那朵红花不只是“白雪公主泡泡糖”,可能是深夜里巷底按摩人的幽长的笛声,可能是收破铜烂铁老人沙哑的叫声,也可能是夏天里卖冰淇淋小贩的喇叭声。有一回我重读小学时看过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书里就曾夹着用歪扭字体写成的纸片,只有七个字:“多么可怜的维特!”其实当时我哪里知道歌德,只是那七个字,让我童年伏案的身影整个显露出来,那身影可能和维特是一样纯情的。
?有时候我不免后悔童年留下的资料太少,常想:“早知道,我不会把所有的笔记簿卖给收破烂的老人。”可是如果早知道,我就不是纯净如白雪的少年,而是一个多虑的少年了。那么丰富的资料原也不宜留录下来,只宜在记忆里沉潜,在雪泥中找到鸿爪,或者从鸿爪体会那一片雪。这样想时,我就特别感恩着母亲。因为在我无知的岁月里,她比我更珍视我所拥有过的童年,在她的照相簿里,甚至还有我穿开裆裤的照片。那时的我,只有父母有记忆,对我是完全茫然了,就像我虽拥有“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装纸,那块糖已完全消失,只留下一点甜意——那甜意竟也有赖母亲爱的保存。
(1)文中第⑦段写到“直到看到国语字典中的包装纸,才坐下来顶认真地想起‘白雪公主泡泡糖’的种种”:细读全文,我们发现“种种”至少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四件事: ①省吃俭用买泡泡糖,整天嚼着不舍得吐掉;②________; ③吃到很硬的泡泡糖,伤心不已的情景;④________。
(2)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朗读设计(可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并说说这样设计
的理由。
“是用脚踏车轮胎做的?怪不得那么贵!” (3)细读文章,完成对话。
甲:老师说,文章的两个“常常”有丰富的意味,仔细想想,真是这样。你看,在第⑥段中,“我”经常以赖在地上打滚的方式向母亲要零花钱, 一方面看出“我”确实不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另一方面看出我对“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喜欢,因为每次要来的钱都去买这种糖了。 乙:的确是这样,你看第③段中的“常常”,________。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同学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认为是“表达对童年的回忆”,另有同学认为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你更倾向哪种观点呢?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做一些阐述。
【答案】 (1)与父亲讨论泡泡糖的制作原料,惹笑家人;为要钱买泡泡糖对母亲撒泼耍赖,计成之后心满意足
(2)示例:第一句语调上扬,表现出“惊讶”的语气。第二句语速放缓,“那么”重读,表现出“我”的天真无邪。
(3)示例:“我”经常咬紧牙根才能买得起一块,一方面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另一方面看出“我”对白雪泡泡糖的珍爱,因为吐出包起,等吃过饭再放到口里嚼。
(4)【示例1】我认为是“表达对童年的回忆”。文章的标题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白雪少年”就是对少年美好童年的回忆。文中通过一本国语字典,引出了对童年最喜爱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的种种回忆:省吃俭用买泡泡糖,吃到很硬的泡泡糖,伤心不已等,表现出了童年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同时,在回忆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童年种种记忆片段比喻成一朵朵红花,正是这一朵朵红花组成了他整个童年的生活背景,而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表达了对整个童年记忆的一种缅怀。
【示例2】我认为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在文章开头,正是因为母亲帮我珍藏了这本字典,才让“我”想起童年那一段白雪一般的纯真时光,可见母亲对“我”的爱;在文中,“我”仗着母亲的宠爱,赖着母亲要钱买泡泡糖,让“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能够感受到那种任性的温暖;文章结尾,“我”再一次写到母亲比“我”更珍视“我”所拥有过的童年,表达了“我”对母亲为“我”珍藏童年记忆的感激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文章第③段写省吃俭用买泡泡糖,整天嚼着不舍得吐掉;第④段写“我”与父亲讨论泡泡糖的制作原料,惹笑家人;第⑤段写吃到很硬的泡泡糖,伤心不已的情景;第⑥段写“我”为要钱买泡泡糖对母亲撒泼耍赖,计成之后心满意足的情景。
(2)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父亲说泡泡糖是用脚踏车坏掉的轮胎做成的, 他的真实用意是要告诉我们泡泡糖的原料不好,不要咀嚼泡泡糖,而我呢当时还小,听不出父亲的真实用意,竟然理解成了泡泡糖是用很贵的脚踏车的轮胎做的,因此这句话写成了我听到父亲话后跟惊讶的心理,表现出“我”的天真无邪。据此可知第一句语调上扬,表现出“惊讶”的语气。第二句语速放缓,“那么”重读,表现出“我”的天真无邪。
(3)结合语境分析,“常常”是经常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咬紧牙根才买得起一块这样泡泡糖不是偶然的,在当时贫穷的年代是常有的事;为什么那么穷还要买这么贵的口香糖,因为当时乡间十分流行泡泡糖,这种泡泡糖可以吹出很大的气泡,表现“我”当时对白雪泡泡糖非常的喜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