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区相加。
4.北京位于东经 ,北京的时间是指 处的地方时。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 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 区的区时,即东经 经线的地方时。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迟 个小时。
5.以 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 。特征:是曲线而不是直线。(避免通过陆地)应用:环球旅行时,消除发生日期混乱。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 (相同或不相同),但日期相差 天。日界线的 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 一天,反之就要 一天(增加或减少)。如东十二区是1月1日8时,西二十区是 月 日 时。
答案: 1.经度不同 相同 东早西迟 2. 24 15 12 24 (1)0 (2)东一 东十二 (3)西一 西十二 (4)180 7.5 3. 中央经线 1 12 4.116 东经116 八 东八 120 2 5.180 日界线 相同 1 西 增加 减少 12 31 8
第三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配套练习题】
1.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 和 与 的夹角叫 简称 。(2)太阳直射点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 度。(3)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日内,太阳高度从 变 再变 (填高或低),在 时最高。(注杆影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高度低时杆影反而高)在北半球1年内,正午太阳高度随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的季节变化而变高,随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季节变化而变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日达到最大值, 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日达到最大值, 日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 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 次。
2. 地球公转方向是 转动。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呈 状态,地轴的端总是指向 。地球公转周期约 天(1年)。产生的现象是 、 、 、 、日食月食现象。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日和 日直射赤道, 日直射北回归线, 日直射南回归线。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来回移动;②夏至后直射点往 移但直射点还在 半球;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 移但直射点在 半球;④冬至后直射点虽 移但直射点还在 半球。
4.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 ,另外地区 日和 日昼夜平分。(2)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太阳直射的半球 长 短,反之 短 长。对于北半球的各地来说,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是 日( 月 日),白昼最短的是 日( 月 日),在极圈内则有 或 现象。
21
5.五带的划分是根据获得 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 ),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五带 北寒带 北温带 热 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纬度范围 阳光直射极昼极夜(有或无) (有或无) 答案: 1.(1)杆影的长度 太阳光 地面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2)90 (3)低 高 低 正午 夏至 冬至 冬至 夏至 2 1 2.自西向东 倾斜 北极星 365.2422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地球上的五带 四季的变换 极昼 极夜 季节变化 3.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 北 南 南 北 南 4.等长 春分 秋分 (2)昼 夜 夜 昼 夏至 6 21 22 冬至 12 21 22 极昼 极夜 5.太阳辐射能量 减少
阳光直射极昼极夜 五带 纬度范围 (有或无) (有或无) 北寒带 66.5N-90N 无 有 北温带 23.5N-66.5N 无 无
热 带 23.5N-23.5S 有 无 南温带 23.5S-66.5S 无 无 南寒带 66.5S-90S 无 有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历法的种类:①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②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③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
2、我国的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公历(包括年月日星期)属于阳历,农历(包括年月日节气)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是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闰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是闰年。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00年中有97年是闰年,有303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
4.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属于阳历,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配套练习题】
1.历法主要有 、 和 三种,阳历以 为依据;阴历以 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了 和 的特点。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 历。
2.我国的日历可以分为 和 , 是阳历的一种,包括 ; 是阴阳历的一种,包括 。
3.由于四季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0.2422天0,相当于97/400。因此,阳历在每400年中设 97个 天的年(闰年),其余的303个为 天的年(平年)。
(1)置闰方法(闰日):凡公元年数能被 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
整除的年才是闰年。(如:16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公历平年 天,闰年 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 天,闰年就 天。
(2)置闰方法(闰月):由于地球公转周期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3)农历平年是354天,农历闰年是384天,农历闰年不闰日,而是闰月。
4.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四季更替周期分为 段(约 天),每段为1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在 中每年都是固定的,因此,从历法的依据来看,节气属于阳历,但节气能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我国劳动人民将其作为农历的重要的成分,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答案: 1.阳历 阴历 阴阳历 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阳历 阴历 阳历 2.公历 农历 年 月 日 星期 公历 年 月 日 节气 3.366 365 (1)4 400 365 366 28 29 15
阳历
22
第五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配套练习题】
1.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 (内地核、外地核); (下地幔、上地幔); 。其中,软流层位
于 ;岩石圈是包括 和 。 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 和 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火山由 、 、 组成。火山喷发物由 、 、 组成。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 、 。分布: 和 。
3.(1)地震是由于地壳里的岩石在地球 作用下,发生 和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包括 、 、 。(2)分布: 和 。(3)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如 、 等)和惊人的自然现象(如 、
等)。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4.中国古代在研究地震方面曾经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如东汉时期的 发明了 ,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答案: 1.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幔 上地幔顶部 地壳 地壳变动 火山 地震 2.火山口 火山锥 岩浆 气态 液态 固态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环太平洋陆地 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3.(1)内力 断裂 错位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2) 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 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3)马不进圈 井水喷涌 异常屡现 出现地光 4.张衡 候风地动仪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2.等高线地形图
【配套练习题】
1、大陆漂移说。主要观点: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创始人: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于1915年创立。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板块结构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创立在 基础上。(2)主要观点:地球分为 大板块: 、 、 、 、 、 (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 上,并不断发生 和 (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3.板块与地壳活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裂谷)。(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答案:1.魏格纳 2.(1)大陆漂移学说 六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软流层 碰撞 张裂
23
第七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特 征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周围高中间低 3、地壳的缓慢变化——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
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配套练习题】
1.人们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地形图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 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图。 2.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 、 、 、 、 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 。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 。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 。
(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 ;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 。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 (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 (水向两侧分流)。
(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表示洼地。 4.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 褶皱、隆起形成高山或高原。断层、凹陷形成盆地或低地。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能,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内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是指 、 、 、 、 等对地形的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作用是 、 、 。
(3)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补充:
1.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类别 转动方向 转动特点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形类型 特 征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海拔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 中间低,四周高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陡坡 缓坡 洼地 地形部位 山顶 等高线分布特点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等高线重叠处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等高线较密处 等高线较疏处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低 24
地球自转 自 西 地球公转 向 东 约24小时(即一天) a.昼夜更替现象 b.太阳等星球东升西落 约365天(即一年) a.四季变换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c.南、北两极的极昼、极夜 绕地轴转动 a.绕太阳转动 b.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 c.自转和公转轨道面成66.5°角 2. 历法。 种类 阳历 阴历 阴阳历 答案:
1.投影 2.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3.(1)相等 (2)陡坡 (3)缓坡 (4)陡崖 (5)山顶 (6)鞍部 (7)山谷 (8)山脊 4.(2)太阳 风力 流水 冰川 波浪 生物 削低高山 填平谷地 使地表趋平坦
制订依据 以 为依据。 以月 周期为依据。 结合 和 两种历法特点。 制订方法 每400年中设 个闰年,闰年的2月 天 每二到三年设一个闰月 / 我国的日历 公历属于 历 / 农历属 历,节气是 历 备注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 历
第三章 演化的自然 (九年级下第1章)
第1节 宇宙的起源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 中。 3.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5.太阳系形成的两大假说:星云说、灾变说。
第3节 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一生: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暗矮星
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