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用: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加工蛋白质;与糖类、脂质的合成有关。 (4)分布:植物、动物细胞。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B
【解析】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1)ADP和ATP的关系:ADP是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分子式可简写成A-P~P.从分子简式中可以看出。ADP比ATP少了一个磷酸基团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 (2)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
(3)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2、分析题图:某植物在接近冰点的环境下细胞中的ATP会减少,进而导致生长减缓,可知:酶2活性降低,ATP合成减少。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了ATP 和ADP 的相互转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8.【答案】D
【解析】
解:A、对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是DNA,不是RNA,A错误;
B、RNA包括mRNA、rRNA和tRNA三种,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翻译的模板)、rRNA(组成核糖体的成分,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都参与,B正确; C、对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RNA不能自我复制,C错误; D、对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高等动物)而言,作为DNA合成的模板的是DNA的两条链,D错误。 故选:B。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核酸的种类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
解: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此过程中只释放少量能量,大多数能量仍保留在丙酮酸中。 故选:D。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解:植物在接近冰点的环境下,酶活性降低,细胞中的ATP会减少,进而导致生长减缓,分析题图,应该是酶2活性降低,ATP合成减少。 故选:A。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2、无氧呼吸的过程:
12H2O+大量能量(34ATP)
第5页,共12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或2C3H4O3(丙酮酸)+4[H]
2C2H5OH(酒精)+2CO2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
2C3H6O3(乳酸)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
解: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图中c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最大,细胞失水最多,说明c的外界溶液浓度最大,a失水较少,说明细胞外液浓度比细胞液稍大;而b保持原状,说明细胞外液浓度与细胞液差不多。综上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浓度关系为c>a>b。 故选:C。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本题考查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A、由模式图分析可知,肠道微生物失衡导致小鼠肥胖过程不受意识控制,A正确; B、副交感神经受下丘脑控制,B错误;
C、由模式图分析可知,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促进胃的消化吸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A。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2、反射的类型: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
12.【答案】C
【解析】
解:根据A/T、C/G、S/B、P/Z可知,可与序列为ACGBBP的核苷酸链构成双螺旋结构的核苷酸的序列是TGCSSZ。 故选:C。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解:F1中高茎且子叶黄色(DdYy)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ddyy)测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则F2的基因型是DdYy、Ddyy、ddYy、ddyy,比例是1:1:1:1.因此,F2中不会出现的基因型是ddYY。 故选:B。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
第6页,共12页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及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另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 13.【答案】B
【解析】
弯曲生长。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和运输及向光性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生长素分布不均才是横向生长的实质。 15.【答案】C
【解析】
解:A、培养基要经过高温灭菌,确保无菌,A正确; B、接种时靠近酒精灯火焰,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B正确;
C、检测饮水机内胆中的微生物不能用选择培养基,可用鉴别培养基,C错误; D、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防止被杂菌污染,D正确。 故选:C。
1、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用途 解:A、影响皮肤颜色的色素基因的变异不是由紫外线引发的,紫外线只能提高变异的频率,A错误;
B、影响皮肤颜色的色素基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影响皮肤颜色的色素基因的变异没有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其中某个碱基对的改变可能只会改变其中一个氨基酸或不会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密码子的简并性);某个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会导
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选择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2、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微生物时,应选择30-300的菌落数进行计数。 3、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致突变位点之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等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
培养基 解:据图分析可知,早上向日葵茎的横切面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向日葵向东生长;傍晚茎的横切面中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侧,向日葵向西面向太阳,故可以推测该现象是要建立生长素在茎中分布不均匀。 故选:B。
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
第7页,共12页
平板划 线分离法 优点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缺点 适用范围 解: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一般是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将部分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为了增加胰岛B细胞的数量,从而增多胰岛素的分泌量,使血糖趋
不能计数 合菌进行分离 适用于好氧菌 于平衡,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稀释涂布 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特征 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调节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
兼性厌氧 上腺素升高血糖。
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下降时,将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的病因一般是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与题中Ⅰ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胰岛素是一种激素,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因为特定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存在相应的受体,而Ⅱ型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引起的。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培养和检测,要求考生掌握选择培养基的特点,识记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掌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微生物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答案】B
【解析】
解:A、过程①表示的是蛋白质的水解反应,产物A是氨基酸,缺乏尿素合成酶时此过程正常进行,A错误;
B、②过程表示的是氨基的转化,缺乏尿素合成酶时氨基不能转化为尿素,导致血液中氨基含量过高产生高氨血症,B正确;
C、过程③表示的是脱氨基作用,缺乏尿素合成酶时此过程正常进行,C错误; D、④表示C2在线粒体内的氧化分解,缺乏尿素合成酶时此过程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B。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分析题图:①过程表示的是蛋白质的水解反应,A代表氨基酸,过程③表示的是脱氨基作用,B表示的是氨基。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蛋白质的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7.【答案】D
【解析】
解:每个“嗅觉受体神经元”中都包含400多个嗅觉受体基因,但仅有一个嗅觉受体基因有活性,这说明这些神经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故选:C。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第8页,共1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