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斜坡段施工:格栅定位与架立、超前小导管打设、锁脚锚管。 5.3.4新旧结构结合部位施工:结合部位的处理方法、防水处理方法。 5.3.5隧道转角部位施工方法。 5.4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5.5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评审要点:图表是否清晰明了全面;是否认真贯彻了“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18字原则;是否具体描述了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对施工特点、难点、重点所提出的施工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妥当;是否按照环境风险等级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及其可行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6.监测方案
应明确监测内容、测点布置(应有测点布置总图、测点布置断面图、测点详图)、监测方法、控制标准、监测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反馈方式、组织机构及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评审要点:图表是否清晰明了全面;监测方案的可操作性;信息反馈及预警程序是否得当;监测方案的编制是否符合设计及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7.季节性施工措施
应针对不同季节编制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8.安全保证措施 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9.质量保证措施
应明确安全生产、消防、保卫技术措施。
21
10.绿色施工
应根据有关规程制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的绿色施工管理办法。
11.应急预案
应进行风险源分析,包括结构自身、周边环境、设备设施、生产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评审要点:风险源辨识的全面性及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机构的是否健全、信息传递联络是否畅通的针对性;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
第十九条 盾构工程 1.盾构机
盾构机形式、主要参数、主要构成系统与装置对地质、环境条件适应性。 2.洞口土体加固
2.1加固方法与加固范围。
2.2土体加固体强度与地下水渗透性(K值)的要求。 2.3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评审要点:土体加固效果满足盾构始发与到达施工安全。 3.盾构始发与到达
3.1洞口围护结构拆除方案。 3.2洞口密封施工方案。 3.3反力架的强度与刚度。 3.4始发掘进与到达掘进施工方案。 评审要点:始发与到达施工安全性。
22
4.正常推进
4.1土压(土压平衡盾构)和泥水压(泥水平衡盾构)控制值。 4.2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方案(土压平衡盾构)或泥水配比与参数(泥水平衡盾构)。
4.3排土量管理方法。 4.4盾尾注浆方案。 4.5方向控制方案。 4.6管片拼装方案。
4.7掘进过程中障碍物处理或换刀方案。 4.8垂直运输方案。
4.9复杂(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措施。 5.区间联络通道
5.1施工方法(含管片拆除方法及拆除顺序)。 5.2洞周土体加固方法。 5.3盾构隧道结构保护措施。 6.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其余同暗挖工程) 第二十条 顶替管工程 1.顶管机
1.1顶管机形式、主要参数及对地质、环境条件适应性。 1.2顶力计算与顶进设备选择。 2.洞口土体加固
23
2.1加固范围与加固方法。
2.2加固体强度与地下水渗透性(K值)的要求。 2.3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评审要点:土体加固效果满足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施工安全。 3.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 3.1洞口围护结构拆除方案。 3.2洞口密封施工方案。 3.3后背与后背墙的强度与刚度。 3.4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施工方案。
评审要点:初始顶进与到达顶进施工安全性。 4.正常顶进
4.1土压(土压平衡顶管机)和泥水压(泥水平衡顶管机)控制值。 4.2泥土的塑流化改良方案(土压平衡顶管机)或泥水配比与参数(泥水平衡顶管机)。
4.3排土量管理方法。 4.4减阻措施。 4.5方向控制方案。 4.6管接口形式选择。
4.7顶进过程中障碍物处理方案。 4.8垂直运输方案。
4.9复杂(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措施。 5.泥浆置换方案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