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16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17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
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
18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
19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20 / 2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