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点,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31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开始 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图 重现历史 片 激发情感 文 字 简介背景 奠定基础 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对比 文 抓住词语字 交流体会 图文结合 视 文字频 图片 体验感悟 播放视频豪情诵读 拓展中升华伟人形象 视 频 回顾全诗 音 升华情感 频 结束 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品读资料直观感受红军“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1)导入。播放视频:毛泽东回顾长征历程,写下此诗。 (2)释题。七律即七言律诗,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3)交流。通过召开“长征故事会”,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中的各种对比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32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文体知识教学点到即止。交流资料一举多得,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对长征的印象,奠定情感基调。二是处理搜集的信息,初步感受通过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对比”可以读出长征精神。三是为明确探究阅读目的埋下伏笔。】
二、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1)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设法尝试理解。
(2)反馈。
①检查朗读。指明读;正音;指导读出节奏;齐读。
②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弄懂的字词及学法;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学法。 【设计意图: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学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之亲历语文实践全程。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纠偏、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举一反三。】
三、对比中明确读书任务
(1)质疑。《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反应长征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气势恢宏,共47万字,而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长征景观,我们来探索毛主席是怎样用56个字呈现长征精神,抒发伟人豪情的。
(2)自学。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做出批注。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 写法突出,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四、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1)画面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抓诗眼。抓住全诗的诗眼“不怕”,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抓写法。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的对比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远征难”和”只等闲”是强烈的对比,”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语把我们带入了红军艰难跋涉的场景中,让我们借助长征路线图,来看看这万水千山。红军把这样的“万水千山”看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样强烈的对比,直抒胸臆,红军风采、伟人胸怀跃然纸上。
③抓对比。下面还有这样的写法吗?找一找,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33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上述教学就是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2)画面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探究交流。这句诗中有几处对比?
②图片感受。借助图片感受对比的效果。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五岭和乌蒙,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如果要翻越这样的山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体会巧妙。诗人用什么来对比?用走过细小的浪花和泥丸来对比万仞高峰,何等的气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凸显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伟人的博大胸怀,这种手法真巧妙。
④修辞手法。除了对比,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⑤引读诗句。即使武陵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即使乌蒙山危峰兀立,气势磅礴,在红军的眼中——(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总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浑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这就是——(生读)只等闲!
(3)画面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寒铁索寒。
①找到对比。具体说说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有人说,从“暖”字可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对此,你怎么看?
②录像感悟。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故事,感受“暖和寒”对比的精妙 扩展释疑:(交流“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心情怎样? 回旋引读:是啊,我们胜利了,那是多么欢快的场面啊!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我们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智取险要重重的金沙江,心中怎能不“暖”?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说感受。
引读诗句:后有追兵,前后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着被鲜血染红的13根铁索,回想着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怎不令人心生寒意?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探究表达:看了录像,你对这样的对比又有了这样的认识。毛主席从几百场战斗中抓住了两个典型的战斗场面,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让人心情起伏跌宕。
深化主旨:即使面临的是枪林弹雨,即使奉献的是自己的生命,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又算什么呢?这就是——只等闲!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34 / 28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画面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想象画面:在这“岷山千里雪”中,红军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引导质疑:翻越千里雪山,难度远大于五岭、乌蒙山。为什么诗人却用了个“喜”字呢?这不又是一个隐含的对比吗?
释疑引读:爬过雪山,三军即将会师,胜利在望,怎能不令人兴奋?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深化主旨:不管眼前的困难有多大,红军都视为平常的事,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表达含蓄,常常省略成份,倒置词序,加上较远的时空距离,学生很难“入境”“悟意”“化言”。本环节紧紧围绕“对比”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利用图片、录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联系生活,,让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比表达的强烈效果,体会毛主席诗词的大气磅礴。为避免因过度求解而破坏诗的完形,本环节强化了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和引读让学生融入诗境,进而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意境的优美。】
五、诵读中升华诗歌情感
(1)引诵激情。(播放视频)
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翻过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越过湍急的金沙江,惊险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胜利的喜悦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欣赏歌曲:远征难啊,只等闲!长征精神必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升华情感。利用视频完整回顾诗歌内容,深化红军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和胸怀。】
六、拓展中拓宽学习空间
(1)课外搜集、阅读毛泽东的诗词,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并把你喜欢的背诵下来,看谁积累得多。
【设计意图:沟通课内外,扩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带着学诗的浓情,轻叩诗
35 / 2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