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5 7:38: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自治性。严格意义上讲,按照社区原则,城市的基层社区组织是自治组织,是群众自我管理的组织、自我服务的组织。社区建设中的各类群众性组织本身具有天然的“民间色彩”,它的属性是“自”,即自主和自治。自治性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所在。社区组织的产生是来自社区内居民的选举,其职能总体上说是为社区内居民群众服务的,它的全部工作对象是社区内的居民和驻区单位。

(4)、依存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而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人文区位。因此,社区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人们在地域上的统一,它更强调的是生活在共同地域之上的人们的彼此交往和归属感。

(5)、群众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群众,社区建设的成败决定于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是指支持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的社区群体。

2、现代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1)、政治功能。“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作为社会物质利益关系总代表和总保障的政治,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强制性的分配,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这种分配过程不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在国际社会,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在现代城市中,社区具备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这条途径来实现的。服务是社区最主要的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3)、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社区社会保障,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对受保对象进行管理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享受了法定社会保障、单位系统补充保障后,基本生活仍发生困难的社区成员给予经济上的两次补充托底保障,以保证社区安全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4)、城市社区的学习功能。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信念构成了社区文化的理论内核。无论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还是风俗习惯、价值信念都不是单个人的原子化行为所能产生的,而只能是来自于社区居民群体的长期持续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二)、我国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与功能

1、特点:(1)人口密度较低;(2)经济活动较简单,商品交换水平较低;(3)社会结构较简单,居民的阶层分化程度较低;(4)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较简单;(5)居民的传统观念较深厚,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较慢。

2、功能:农村社区的良好建设是对于发展我国农村传统社会而进行的巨大措施,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包括农村社区的改造、改建等等方面,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政治方面,农村社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推进,提高人们的政治参与度,真正做到当家作主。

经济方面,农村社区建设,可以造成规模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方面,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发展乡村文化事业,让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与传承,

并且使得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服务保障方面,农村社区建设对于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亦具有深远意义。

五、试述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和历史分析的主要特点。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流变 (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韦伯提出了 著名的“三位一体”综合标准:在经济领域存在阶级(class),在社会领域存在身份地位(status),在政治领域存在着政党(party)。韦伯认为,“阶级”并不是共同体,它们只不过是代表了社会行动可能存在的经常起作用的基础。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具有较多财富的人在市场上具有较大优势,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身份”是具有好的社会声望或缺乏它。社会声誉可以直接同阶级地位联系在一起,但并不一定总是如此。身份群体成员的地位,反过来也会影响阶级地位。“阶级是根据它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获得的关系来分层;而身份群体在根据它们消费商品的原则来分层,这些原则是由特殊的生活方式所表达的。”

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个人或集团在即使有人反对的情况下也有实现其意愿的机会。他认为,“阶级”的故土在“经济制度”里;“身份”的故土在“社会的制度里”,即在“荣誉”分配的领域里,并且由此开始,相互对立,影响着法的秩序,反过来又为法的秩序所影响;而“政党”的故土原则上在“权力”领域。权力是经济地位或身份地位所具有的资源的一种功能,获得权力的个人和集团就可以通过支配“法的秩序”来支配社会。

经济和身份两个因素的分量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技术和经济发生动荡的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往往是更重要的。当获得商品和分配商品的基础相对稳定时,身份分层受到重视,而且其重要性被突出。每一次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都会威胁身份分层,并把阶级地位推到前台。经济变化的每一次减速,经济分层的每一次趋于稳定,都可能导致预期中的身份结构的成长,并导致社会荣誉恢复其重要性。

韦伯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动态的社会分层理论,他同马克思把阶级视为生产关系的结构的理论完全不同的。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

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韦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分层模式和理论。

(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是开创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的另一个先驱,他用以说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精英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也有很广泛的影响力。

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的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稳定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变革基础上的动态工业社会,因而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最终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即是指某个领域内具有卓越能力和才干的人。 精英阶层又分为两个部分: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每一个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每个集团社会成员能力和才干的平均值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帕累托试图用精英循环来说明社会系统特别其中的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他根据性质不同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一个是掌权与否的社会差

别——进行交叉分类,把大众分为四类: 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执政者中的庸才,C类是不执政的精英,D类是芸芸众生。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这四类成员之间的自由流动,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点数量的精英。如果没有下行的循环,执政层就有可能聚集起一批腐化分子使得执政阶层能力下降,从而不能确保统治;同样,如果长期堵塞上行循环的通道,非执政层的能力平均值就有可能上升,一旦具有执政能力的下层精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联手起来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更新上层成员,补充和提高执政阶层所具备的管理能力。

(3)、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之所以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因为社会分层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既然社会上的地位差别、收入差别、贫富差别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它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必然对社会发挥着某种功能,满足着社会的某种需求。 涂尔干曾对社会上人们被置于高低不同层次的原因做过分析。他认为,第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社会由贫至富的分层体系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群体之社会地位重要性的规定。第二,社会上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让最有才干者去担负最重要的工作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

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分化是必然的,在社会组织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职位社会中某些角色需要天才或者经过长时间训练的人来扮演,而不是人人都可以担当的。社会所需要的特殊角色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为了吸引他们承担这些责任,社会就必须向这些角色扮演者提供更多的财富、权力、声望,或者三者兼而有之。而默顿则认为,社会分层亦有其反功能,即它不能向人们提供平等地获得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机会,因而遏制了人们发挥其才能。

2、国内学者关于分层理论的探讨

国内学者多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指导进行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层研究,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他的阶级分析理论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要做得到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中国化。

3、历史分析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坚持历史的分析的方法,用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方法对具体的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做出历史的分析,运用到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国化等方面,就是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与我国现时代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分层分析理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六、试析社会发展与人口变迁、生态变迁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1、社会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进步过程。狭义的社会发展概念,是指除经济领域以外的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进步过程。社会发展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与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2、人口变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就数量上而言一定时间内多少

的变化,其二是指就某个社会整体丽人口的素质的提高或降低;生态变迁是指自然环境等大自然在人力或非人力的作用下,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文化变迁也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文化变迁,另一个是人文文化变迁,而前一种文化是在深受后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下并与之相共存而发展的。

3、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人口、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质、量上的提高,可以说人口的积极性变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以及文化的健康迈进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也是体现社会发展与否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内在之意。如何做到人口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相协调相适应,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这是社会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一定的社会需要一定的人口才可以构成社会,但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而为什么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恰当的度之内,则是基于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为限的,在一定的生态阈间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得到发展,这些活动就构成为文化,一定的文化是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升华,所以通过文化也可以窥视出一个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及文明程度。文化变迁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元素,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指标。 七、简述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1、社会问题:总体而论,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2、社会控制: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3、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从狭义来说,社会控制是因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自然社会控制的手段则因社会问题的种类、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社会控制只是一种概率性事件,具有事前性与事后性两大特点,某些社会控制的手段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而大多数社会控制则是通过事后的消极性的手段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而从广义而言,社会问题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而社会控制则是伴随社会的逐渐发展而不断建构的,对于社会问题而言,社会控制只是一种压力的缓冲机制或者说是转移机制,社会控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而此效果则是社会问题的对立面而言,社会问题的数量与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与社会控制的强度与效果构成比较关系,但就本质而言,社会控制只能是一种缓解设置,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它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也可以说社会控制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就此而论,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性与社会控制的必然效果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同侧面的反映,社会问题的种类、数量及损害度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既是客观性的社会指标,也是人为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控制也从另一方面来说明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与发展程度。 八、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性爱观。

1、大学生的性爱观的特点:

(1) 对美好的爱情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相信真正爱情的存在,并且积极主动去追求,这是正常的和健康的。(2) 大学生的性爱观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发生性行为”,也有人认为“性对大学生是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 的文档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1fiy59lan4mu7425ed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