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岳镇第三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2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成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做一做”,练习二第4、5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成数,理解成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解决日常生活中和成数有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教材例题投影图、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 一、基本训练 激趣导入 1.复习。 把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三折、 四六折、 九折、 七五折、 五五折 说说下面句子中折扣表示的意思。 (1)新华书店图书搞促销,所有图书一律九折出售。 “九折”表示———是———的90% 。 (2)国庆节期间,某服装店进行夏季服装促销,所有夏装一律六五折出售。 “六五折” 表示———是———的65% 。 2.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解决了商场商品打折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和百分数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巧用迁移 探索交流 认识成数。 投影出示教材农业生产图。 教师结合教材介绍成数。 个人调整意见 1.百分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经常用到,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2.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是2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35%。 3.现在,“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产三成,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三、渗透思想 点拔升华 教学例2 1.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1)学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2)探讨“节电二五成”的意思。 “二五成”表示什么意思?“节电二五成”又表示什么意思? “二五成”就是25%,“节电二五成”就是表示今年的用电量比去年减少了25%。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现在,大家明白了“节电二成五”的含义,算一算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1)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2)组织交流计算思路与方法。 解法一:先求今年的用电量比去年减少了多少万千瓦时,再求今年的用电量。 350-350×2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解法二:先求今年的用电量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今年的用电量。 350×(1-25%) =350×75% =262.5(万千瓦时) 3.提问:说一说,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成数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解答成数问题时,现根据题意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再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四、分层训练 方法内化 1. 教材第9页做一做。 (1)认真读题,说说从题中了解到那些信息? 提问:“比上一年增长两成”是什么意思?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道题的单位“1”是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假设单位“1”为x,列方程解答。 (3)学生独立解答。 (4)集体讲评,组织订正。 解:设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x人次。 X×(1+20%)=15000 X=15000÷120% X=12500 答: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2500人次。 2.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这道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先将“增产三成”转化成“多30%”然后按照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2.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的单位“1”是未知的,先将“增产三成”转化成“多30%”然后按照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总结回顾 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成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一样,所不同的是题中的百分数用成数表示,解题时要先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 六、作业 教学反思: 鱼岳镇第三小学电子教案
执教: 第3课时 时间: 教学课题:税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做一做”,练习二第6、7、8、10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税收的意义,了解主要的税收的种类。理解应纳税额的意义,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纳税及储蓄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储蓄的意义。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各种税收的应纳税额。 教具准备:教材例题投影图、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 基本训练 激趣导入 1.教师投影出示美丽的城市景点图。 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的城市美不美?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卫生城市,花园式城市……市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投入需要很多钱,可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2. 小结:这些钱主要靠财政部门的拨款,财政部门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纳税的知识。 二、巧用迁移 探索交流 1.税收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税收?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投影出示教材第10页第一段话。 学生阅读并讨论:如果没有税收,国家能发展吗? 教师小结: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 (1)学生交流课前分组深入社区,家庭了解到的有关税收情况。 (2)小结。 个人调整意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