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案设计两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4、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古诗,导入新课。(课件1)
朗读《登鹳雀楼》,重点理解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我们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课件2)
二、识字写字。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 2、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重点指导:沿、际、信(课件3)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井的结构,说一说:谁在井底?谁在井外?(课件4) 四、作业:画一张小鸟和青蛙在井上井下对话的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生字并组词(课件4)
二、详读课文,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共有几次? 1、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2、指名读第一次、第二次对话并借助图片理解。(课件5、6) 、青蛙相信天很大吗?它认为天有多大?它是从哪看的?(课件7) 、读一读两种语气的句子,注意感情。(课件8、9)
、第三次对话: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课件10) 、它们为什么都笑了?它们在笑什么?(课件11) 三、想一想,说一说。(课件12)
四、从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课件13)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课件14)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习新知识,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聪明活泼,乐于表现,乐于体验实践。愿意朗读,分角色表演更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
三、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课件,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懂得“坐井观天”寓意。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引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出示小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谈话引入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感知
1.通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大体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自主读书进行整体感知,尊重个性,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三.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不加字、错字、漏字。
2、请同学各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同学听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多种方式练读全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增强读书的效果。)四.再次朗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画图,出现青蛙在井底的画面)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提问,哪里是井沿呢?请同学把小鸟的图片贴到井沿上)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教师范读课文对话,学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学生对照课文思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小结: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前面的黑板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