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电和磁》
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 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 ( S )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 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
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7.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4.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6.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7.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8.(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 9.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10.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一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 11.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13.(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4.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
15.(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16.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 17.(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18.(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19.保护心脏的方法有:(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 20、实验题:收集两袋人呼出的气体,在其中一袋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摇晃一下,我们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实验说明:(呼出的气体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21、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
答: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和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通过肺和排泄器官排除体外。只用心脏不停地跳动,血液才能地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做出正确解释,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思考。 3.(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4.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5.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6.对发生在吸水纸上颜色分解的解释是:一些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而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
7.科学家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8.(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 下册 科学复习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1、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头、躯干、手臂和腿脚)。 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方法是 (摸)。 3、一只手上的骨头共有(27)块。
4、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骼也是又坚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
能长长,还能长粗。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做骨髓,骨髓能制造(血细胞),大腿骨比花岗石还硬。 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6、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6.1头骨保护人的大脑,脊柱、肋骨和胸骨保护人的内脏器官。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
8、人体主要关节有:(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9、关节常见的类型有:(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10、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
(1)屈伸: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桡尺关节(前臂) (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肩关节、颌关节(下巴)、髋关节 11、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2、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3、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关节)而实现的。
14、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5、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 变短。 如果肌肉连接着两块骨头,那么当肌肉 收缩 时,两块骨头就会 相互靠近。
16、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7、经常运动的好处有:(肌肉发达)、(体力充沛)、(改善柔韧性)、(更有耐力)…
18、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19、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鱼、虾、肉、蛋类;豆、奶类)。钙含量高的食品有:(豆、奶类)。
20、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做好准备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
第二单元《养蚕》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蚕宝宝的家要干净、通风、温暖,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蚕蜕皮时,千万不要弄断它身上的丝,不然它的外衣不仅脱不下来,还会死掉。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最后一次脱皮后,身体的长度大概有 6厘米,排完最后一次粪便后,不吃桑叶了,身体变得 洁白、有些透明,蚕长到这时开始 吐丝结茧。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雌蛾腹部大,雄蛹腹部小,雌蛾翅膀扇得慢,雄蛾翅膀扇得快。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蚕蛾和蝴蝶的生长发育都要经过 变态。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18、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1)蝴蝶能飞,蚕蛾不能(2)蝴蝶采吃花粉,蚕蛾不吃东西(3)蝴蝶有彩色花纹,蚕蛾没有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