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5、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利用率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物质单向流动 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粗放利用 物质流动 一次性利用,资源再利用,利利用率低 用率高 结果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比较项目 清洁生产 污染物清除思考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 产品生命周控制过程 期全过程控制 控制效果 产物量 排污量 资源利用率 比较稳定 明显减少 减少 增加 末端治理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比较项目 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 资源消耗 减少 增加 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 产物量影响处理效果 间接可推动减少 减少 无显著变化 治理污染费用 减少 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 产品产量 产品成本 经济效益 污染转移 增加 降低 增加 无 无显著变化 增加 减少 有可能 6、我国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模式 分布地区与原因 农业利用特点 基塘农珠三角 地势低洼低洼易涝区挖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蔗、果、业 鱼塘-台田农业 易积水,水热充足 花等。形成塘基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挖鱼塘,塘中养鱼、鸭,栽种水中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中种植区 地势低平,渍涝粮果棉或饲料作物。塘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严重 山区立南方山区 地势起河谷、水库中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山麓到山顶分别种亚热带体农业 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发展生产,保持水土,
明显 北京留北京大兴县 人多民营模地少、城市近郊(中式
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良性循环。 主要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开展综合利用;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以作物秸秆等为饲料,牲畜的粪便和部分秸秆产沼气。池渣入鱼塘或返田。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必修二部分(高一)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