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归有光的古文以经术为本,并深得太史公的“神理”,连他曾极力抵排的王世贞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D.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均有极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把他与胡友信并称为“归胡”。
4.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1)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2)我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案学写字。
(3)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她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地挺立着,(枝叶
繁茂)像伞盖一样了。
2.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为我讲述昔日情景,绘声绘色地描述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妪抚之甚厚”,二则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这篇文章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作者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真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却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
2.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是从正面写。
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纪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一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的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3.选材各有侧重:祖母肩负着教导儿孙的重任,本着光宗耀祖的传统,她的生存目标是着力于
家庭振兴,因而作者以持象笏的细节表现其性格。写母亲则着眼于嘘寒问暖,表现她对儿女的关心和疼爱,突出其慈爱的一面。妻子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爱人,所以选取了一个“凭几学书”的情节,表现妻子与自己志同道合。
自己的反应各有不同:回忆祖母的举动,“令人长号不自禁”;回忆母亲的举动,令人涕泣;回忆妻子的举动,则是“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描写方法各有其趣:写祖母是直接描写,正面表现其音容笑貌。写母亲是间接描写,以老妪的口吻转述,突出其关爱儿女的慈母形象。写妻子以间接描写为主,妻子下嫁作者这个家道中落的落魄书生,显示了一种不慕富贵的真爱,“凭几学书”更是对其学业风雨同舟的支持。 4.散文创作讲究“形散而神聚”,就本文所写的老屋修葺、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及作者的感情等方面来看,材料的确是很散,因为这三者并无天然的联系。但作者巧妙地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融为一体,所以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并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事物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达到和谐的统一。
5.作者语言清新、凝练,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雨泽”用“下注”形容,非常准确、贴切。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十多个字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清,树枝横斜,影随风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字字珠玑。另外,文章中“寂寂”“呱呱”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形象性和音乐美。
6.不是。补写的内容,同样发生在“轩”中,而且写的是回忆婚后夫妻在轩中的愉快生活和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与前文对祖母、母亲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夫妻在轩中的快乐生活也与第一段中“偃仰啸歌”“小鸟时来啄食”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这样一补,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作者的感情更显丰富,表达得酣畅淋漓。 技能应用与拓展 1.D 2.A 3.A
4.(1)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2)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