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3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6:58: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CE

(2)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1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3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 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联想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是虚写。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有慷慨赴国之志。

E.诗人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出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解析:B项,这里是实写,实指“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D项,“有慷慨赴国之志”有误,联系诗歌注释①可以判断。

答案:BD

(2)解析:诗的前两联写景,第一句总起,二、三、四句具体描绘所见景象,所以回答第一问将二、三、四句内容答出即可。要回答这种描写的作用,首先需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其次看这些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何关系。

答案: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3分)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3分)

8.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阕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阕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曲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6分)

(1)解析:B项,词下阕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D项,通过词的上阕所描写闲静的小阁、深幽的画堂以及烧尽的盘香,可以得知,词人生活在富贵之家,其生活环境自然是优越的。梅花是用来衬托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感伤情绪,并非是衬托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答案:BD

(2)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3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1rw69uvrl4ncj33s2bw8iiwn4795r0189e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