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的探索研究(全文)
【摘要】目的 基于国内外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相关材料,探讨我国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为临床护理人员血栓预防护理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方法 使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访谈。结果 经过两轮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形成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结论 借鉴国内外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方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为临床更好的开展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两种类型,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1]。临床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我国目前DVT的相关发病率报道不一,不同的科室发生率也不一,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由于其可导致肺梗死,造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可长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3]。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近50万DVT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PE[4]。致死性肺栓塞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所以在各种措施中预防VTE的形成是关键,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5-6]。因此系统、
科学的护理流程的建立是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临床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结合目前临床工作基础,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1 方法
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资料。 1.1 访谈提纲 1.1.1 第1次访谈
通过文献回顾,整理国内外静脉血栓预防相关材料,结合目前我院临床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工作内容,形成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流程框架。结合此框架设定访谈提纲:“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内容;护士在静脉血栓预防重的角色;本研究初步整理形成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是否全面与合适,有无其他补充;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您对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1.1.2 第2次访谈
通过前期研究,对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流程进行调整并制定第2次访谈提纲:“前期研究形成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是否全面,有无补充或修改;细化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工作各环节的具体要求(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的使用等);您对血栓预防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1.2 访谈对象
目的抽样选取7名临床护理专家参与访谈,平均工作年限(19.42±8.98)年。其中6名专家为病房教学老师或护士长,学历水平较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且长期从事卧床及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经验。另外有2名专家为硕士学历,不仅可以从临床方面,还可以从科研角度为本课题提出宝贵意见,提高了访谈对象的质量。
1.3 访谈资料的准备
与7名入选专家取得联系,约定访谈时间,选择圆形桌会议室作为访谈地点[7],告知访谈地点及访谈持续时间(1.5-2h);选择2名研究人员担任访谈助理,准备访谈所需物品。 1.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由研究主要负责人担任访谈主持人,在访谈中结合访谈目的按照访谈提纲组织发问、推动访谈围绕主题深入开展。在访谈成员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录音、笔录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访谈过程中及时澄清、确认相关信息,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访谈结束后,结合录音资料进行资料整合,最终形成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2 结果
整理两轮焦点小组访谈结果,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包括护理人员培训、血栓风险评估、血栓出血评估及相关设备使用等环节。(见图1)
图1 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
3 讨论
3.1 制定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指南的重要性
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负担。研究证实,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对于降低VTE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8-10]。2012年,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了《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11],该建议对医院内VTE预防措施、出血并发症早期识别及处理以及VTE的临床处理做了严格规定。近年来,我国护理人员在血栓预防护理工作做了一定探索,但全国各地区、各医院所采取的护理规范标准仍旧不一、护理水平仍旧参差不齐,临床上血栓预防护理措施更多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多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科学评估和个体化预防措施。有研究表明[12]DVT预防护理指南的制定是DVT预防护理措施有效落实的基础和保证。但由于国内尚缺乏VTE的预防护理指南,限制了临床VTE预防护理工作的落实。所以亟待建立VTE预防护理指南,使血栓预防护理更科学、更规范,有效推进住院患者VTE形成的预防护理工
作。
3.2 缺少科学有效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
正确评估和有效识别患者VTE发生的高危因素是预防VTE的基础[13]。研究显示[14],应用评估表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提示评估表对预测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非常重要。在丁炎明学者的调查中[12],100%的护士在临床上尚未应用过血栓风险评估表,存在较大隐患,也使得护士对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的观察与预防工作受到了制约。所以通过循证依据,找出血栓风险指标、形成风险
评估工具,做好危险因素的评估,根据风险级别分层实施预防护理措施,
保证患者安全。
3.3 制定科学实用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
本研究通过两轮焦点小组访谈,同时参考美国手术室注册护师协会(AORN)发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美形成了内容详尽、且符合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从人员培训、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选择及相关护理措施的落实等进行了规范,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临床血栓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3.3.1 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血栓知识的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是推动VTE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的技术保证。VTE预防护理相关知识培训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的认知、影响临床VTE的预防护理工作,从而导致临床VTE预防护理工作不到位,继而出现患者VTE的发生。在访谈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加强临床护理人员VTE相关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对VTE的认识”;“同时要及时补充和更新临床护理人员对VTE预防护理的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掌握的迫切需要,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VTE预防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所以在本预防护理流程的第一步即是进行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VTE的基本知识、评估方法、预防措施的正确护理、评价的方法等。培训对象涉及临床护士、进修护士及实习护生等。培训形式多样化,以讲课为主、自学为辅,同时发放血栓预防相关知识手册方便护士学习。培训
后由病房护士长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针对其存
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培训,直至过关。 3.3.2 形成符合临床护理现状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
参考美国手术室注册护师协会(AORN)发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制定适于我国临床护理使用的《静脉血栓危险因子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在患者入院时、从其他科室转入时、治疗发生变化时(如手术、行化疗药、避孕药、激素等特殊药物治疗、中心静脉插入、石膏固定、牵引等)以及病情变化时(如活动能力下降、感染、严重腹泻、脑梗、心梗、肺功能障碍、血液相关检查结果变化等)随时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得出患者危险因子的总分,根据分值得出患者VTE危险程度等级,
从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3.3 规范血栓预防相关措施的护理
访谈中,专家们一致认为“不仅要严格规范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还要规范流程内相应的措施,统一操作标准,使血栓预防工作更规范、更严谨。”最终确定流程内相关护理流程包括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的使用以及低分子肝素的药物皮下注射的方法等。
3.3.4 强调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15]。培养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是推进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护理专业化教育的紧迫任务[16]。本研究中除了制定了《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专家们还提出“要加强对临床护
士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的能力,如出血等,也就是说要加强临床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临床护士具备识别患者异常症状的能力”。所以在本研究中制定了出血等并发症的评估、预防及处理内容,同时
在临床护士培养中加强此方面内容。
4 小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护理流程的制定做了初步探索,为临床VTE的预防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尽管本研究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召集临床护理专家对流程进行严格界定,但专家来自同一家三甲医院,在研究结果推广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本研究结果尽在该研究医院骨科使用,尚未全院推广,还需进一步实践,不断修订、完
善,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