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一、填选
1.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
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
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
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狭义的净化作用只是指生物的净化作用。
4. 半数致死浓度: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有50%的实验生物致死的毒物浓度。 5.绝对怀卵量:一尾雌鱼在一个繁殖季节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数。
6.鱼类浮头:水体溶氧较低,鱼呼吸受抑,上浮水面头朝上、口部稍露出水面,鱼体与水面呈一夹角,呼吸表层溶氧的现象。
7.工程化养殖: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密切结合养殖管理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
8.鱼类人工繁殖: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发育成鱼苗的生产过程。
9.生长成熟:是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IV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10.效应时间:亲鱼自末次注入催产剂到发情产卵的时间间隔叫做效应时间。 11.仔鱼后期:是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楼分化为背、臀和尾三个
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此外腹鳍也出现。
12.移植驯化:将国内或同一地理分布区内的鱼类及其它水产生物,从一个水域
移入另一个水域,引入种或移植种在新水域中存活、生长、繁殖后代的过程。 13.人工放流:指将鱼类苗种培育到一定规格,能独立生活,具有抵御敌害能力
时,放入开放式水域使其自然生长发育和繁殖,以获得资源再生产的一种方式。
14.人工鱼礁:是为了增加和聚集鱼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种群,达到提高渔获量或
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在水深100m内沿岸海底设置的有一定形状的礁状物。 15.淋水孵化:选择通风的房屋,在室内搭架,将鱼巢均匀地悬挂在架上;或架
上设竹帘,将鱼巢平铺在竹帘上。保证一定的淋水时间和次数,以保持鱼巢湿润为度。孵化期间室温控制在20~25℃,有加热,以便低温时加温。胚胎发育到发眼期时,立即将鱼巢移到孵化池内孵化。
16. 纳苗:利用潮水的涨落将自然海区中的鱼虾苗纳入港内的过程。
三、简答
1. 简要说明水库和海洋的水环境特征。 答:①水库水:
②海水:
2.简述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与消耗途径。 答:(1)来源
①养殖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且仅在表层 ②空气中氧气的溶入,主要受风浪和饱和度影响 ③外界条件的干预,如向养殖水体中注水等 (2)消耗途径
①浮游生物和细菌的呼吸作用 ②鱼类的呼吸作用 ③溶入池底淤泥 ④从水体中逸出
3.简述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答:①原因: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等蜉蝣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水体颜色的
改变。
②危害:水体缺氧,鱼类死亡,水体变质,植物死亡等。
4.芽抱杆菌常被作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广泛应用,请简述其特点及作用。 答:
5.简述干法人工授精的操作过程。
答:将发情至高潮或到了预期发情产卵时间的亲鱼捕起,一人抱住鱼,头向上尾
向下并用手按住生殖孔(以免卵流到水中),另一人用手握尾柄并用毛巾将鱼体腹部擦干,随后用手柔和地挤压腹部(先后部,后前部),先把鱼卵挤于盆中(每盆可放20万粒左右,千万不要带进水),然后将精液挤于鱼卵上,用羽毛或手均匀搅动1 min左右,再加少量清水拌和,静置2~3 min,慢慢加入半盆清水,继续搅动,使精子和卵子充分结合,然后倒去浑浊水,再用清水洗卵3~4次,当看到卵膜吸水膨胀后便可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6.试述影响鱼类精、卵受精率的主要因素。
答:①精、卵子质量:精、卵质量越高,受精率也越高。
②雌雄鱼配比:当雌雄鱼比例失调或雄鱼产精量不足时,会制约受精率。 ③授精过程:人工授精的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受精率,例如挤精和挤卵的同步性、精子和卵子的混匀程度、光照、水分等。 7.试述黏性卵泥浆脱粘法操作过程。
答:先将泥浆水不停翻动,同时将受精卵缓慢倒入泥浆水中,待全部受精卵撒入
泥浆水中后,继续翻动泥浆水2-3min。最后将脱黏受精卵移入网箱中洗去多余的泥浆,即可放入孵化器中流水孵化。
8.影响受精卵孵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孵化率?
答:①水温:水温是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不同种亲鱼受精卵孵化所需
的温度范围,进行适当调节,可提高孵化率。
②溶氧:鱼类胚胎个体发育耗氧率存在较大差异,注意养殖水体的溶氧调节,
可提高孵化率。
③水流:在胚胎发育早期,流量不宜过大。达到眼点期后,流量可适度增大。
鱼苗孵化出膜时,应适当减小水流量。鱼种的差异也会影响流量。
④光线:鱼类胚胎发育对光的反应具有遗传因素,但光照调节不能超过临界
值,否则孵化率会下降。
⑤盐度:在调控过程中,注意不能打破细胞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物质平衡,合
理调节可提高孵化率。
⑥敌害生物:养殖投放过程中,避免敌害生物过多存在。无法避免时,尽量选择危害程度小的敌害生物,并控制其数量以及与受精卵的接触时间。 9.从哪些方面对亲鱼的成熟度的进行鉴定? 答:
10.试说明移植驯化的渔业意义和目的。 答:
11. 简要介绍活鱼运输的方法。
答:①封闭式运输:将鱼和水置于密闭充氧的容器中进行运输
②开放式运输:将鱼和水置于非密封的敞开容器中进行运输
③湿法运输:鱼不需盛放于水中,只要保持潮湿的环境,使鱼的皮肤和腮部保持湿润便可运输
④低温无水运输:鱼在其生态冰温范围内存活,通过一些方法,达到无水条
件下进行运输
⑤药物麻醉运输:利用对鱼类无毒副作用的化学试剂对其进行处理,使之处
于麻醉状态进行运输
12.简述鱼类的生长特点。
答:①阶段性:鱼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一样的生长速度。
②季节性:鱼类生长受生存环境的影响较大。 ③群体性:鱼类有集群的特点,通常为集群生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