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英语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要求教育界重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因此,理科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科学领域重视科学素养培养,已经在教育界、思想界等各个学术领域达成共识。文章试图从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谈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课堂是学校教育中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学生的学科知识得以输入领会,专业技能得以掌握,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养更应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和造就。因此教师必须调动一切课堂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社会、学生等各方面因素,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和优化、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素质和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其中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新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和界定
“科学素养”作为一个词汇出现在日常生活和学术交流中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发射Sputnik卫星的成功对美国朝野造成巨大的冲击,美国科学界开始对科学素养感兴趣。美国科学界感到,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教学和研究持续的理解和支持。美国科学促进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简称AAAS)从1985年开始发起了一个旨在通过长期的科学教育提高全美民众的科学素养的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 2061)。1989年2月,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正式发表。20世纪末,美国在科学教育领域率先进行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研究。1995年,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简称NAS)出台了《国家科学教学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对科学素养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美国的这本《国家科学教学标准》的公布,标志着美国教育系统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计划化成了造就未来高科学素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
随后,世界各国教育界开始注意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恢复基础”教育运动的开展,一个较早期技术化的科学教育思想更完善的、将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新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念逐步成熟。目前,“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教育不仅仅是以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教育,而是以培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对青少年加强社会和生计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