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资料可编辑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之“感官体验”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它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接触更多音乐作品,丰富音乐经验,愉悦感官,发展想象、记忆、思维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
既然音乐欣赏是一种从感官到心理的愉悦活动,那么,我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幼儿感官,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进行感官体验和感官互动,形成共通的愉悦感受后,幼儿才算真正吸纳了音乐作品的精髓。对于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感官体验”,个人的理解是指教师采取的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开辟各种渠道,引导幼儿感知、理解、接纳、喜爱欣赏对象,形成情感共鸣的教学策略之和。
由于音乐作品一般比较抽象,幼儿不像成人那样容易理解,加上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贫乏,因此,调动幼儿感官体验的种种策略运用应讲究“巧智”、“灵活”、“新颖”,我作过如下尝试,希望具有借鉴价值。
一、视觉与听觉的融合
音乐欣赏绝不只是听觉的欣赏,视听结合的欣赏更适合于幼儿,二者结合能帮助他们完整地体会和理解音乐,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音
学习参考
word资料可编辑
乐欣赏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并进行讲解,第一遍时,幼儿还有点兴趣,第二遍仅靠几幅图片(有的甚至还没有图片)及教师讲解是很难上好音乐欣赏活动的,如何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幼儿彻底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呢?在多媒体技术中,我们把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可以是一组画面的幻灯,也可以是优美的FLASH,这个画面是立体的,随着音乐的变换,画面也活动起来,它对音乐的再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观性的东西更能激起幼儿欣赏的愿望。
我在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中,组织了一个音乐欣赏《梁祝》的活动,引子部分展现的是美丽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两只蝴蝶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段音乐非常的优美,给幼儿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蝴蝶在花园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在一起玩耍的?第一遍请幼儿听《梁祝》的音乐,幼儿能感受到音乐的抒情和柔美,但对音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无从理解,幼儿只能简单的回答出这段音乐很美,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呢?就不知道了,再次欣赏时,单纯地用耳朵听显然是枯燥乏味的,于是我播放了《梁祝》的FLASH,幼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两只蝴蝶在花园里翩翩起舞,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了好听的故事,如蝴蝶姐姐和妹妹在花园里捉迷藏、采花蜜、到河水里照镜子等,而后,幼儿表演蝴蝶在花园里自由飞翔、
学习参考
word资料可编辑
嬉戏时,把FLASH作为一个背景,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把孩子的听觉、视觉、肢体充分调动起来,重视各种感官的参与,发挥综合教育的功能,既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把音乐审美与影视审美有机的结合了,这两者整合所产生的完整的美,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质量,并有效地、全面地提高了幼儿音乐欣赏的能力。
二、文学与艺术的结合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它所要抒发的感情内涵及欣赏重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尝试从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选择和创编一些在结构、内容形象和情感上与音乐一致的、富有童趣的故事引起幼儿对音乐欣赏内容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并且注意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力度、音色、风格上尽量做到与音乐一致,讲了故事后幼儿对音乐有了初步的印象,再欣赏音乐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既能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又能将幼儿带入音乐情节之中,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比如,以《啤酒桶波尔卡》为例,幼儿在听完故事后,再去欣赏音乐,他们很快发现音乐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啤酒桶长出四肢;小老鼠们一起出洞载歌载舞;开啤酒桶盖狂欢;啤酒桶缩回四肢。每一部
学习参考
word资料可编辑
分幼儿都能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运用肢体语言类大胆表现音乐形象,尤其是第二部分,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有一只老鼠自娱自乐;有两两结伴舞蹈的;还有三五成群一起跳圆圈舞的;更有意思的是在第三部分中竟有一位幼儿躺在地上作打呼噜状,问他干什么,他说是小老鼠喝醉了——孩子们把啤酒桶的庞大和小老鼠的俏皮可爱都表现得生动活泼,不但丰富了情节,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幼儿在表现角色动态时更是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才能。例如,在欣赏《惊愕交响曲》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乐曲中的强音、弱音的对比变化,我创编了《老鼠和猫》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重点描绘了深夜里老鼠偷偷跑出来及猫出现了抓住老鼠的情景,幼儿很快被故事紧张、冒险的情节所吸引。在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时,幼儿很自然的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了解音乐中的变化,重音、轻音很快就被孩子们找到了。教师这种方法不仅让幼儿对音乐有了解,还会渐渐的对音乐感兴趣,喜欢上音乐欣赏活动。
三、玩乐与音乐的嬉戏
用实物能够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形象化,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例如:在欣赏《小猫圆舞曲》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乐曲中的重音,我利用带有吸盘的塑料球(我称之为重音球),以当乐曲中出现重音时扔出重音球的方法让幼儿感受重音的出现,幼儿马上能够发现重音球扔出的时候是表
学习参考
word资料可编辑
现重音娃娃出现了,重音球的应用起到了帮助幼儿更快更好的感受音乐的效果;又如在乐曲欣赏《爱的罗曼史》中,我发给幼儿每人四个杯子,让幼儿感受乐曲中的四个乐句,让幼儿随着每个乐句沿着杯口画一个圈,有了杯子做为参照,孩子们一下子能够感受到这首乐曲是两段式,每段有四个乐句,简单明了。抽象的音乐在实物的出现下变的有趣而且易于感受了。
四、语言与音乐的共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因为音乐教育不纯粹是音乐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让每个幼儿在音乐上得到发展,它肩负着培养和发现其他方面的潜能。音乐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活动中让幼儿听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的表达出来,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像。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肯定他们的看法,从而激起孩子们“说”的欲望,达到培养自信心的目的。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
学习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