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0.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
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遗
忘
21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
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
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
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2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
的内容
23.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
律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
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4.简述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5.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6.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27.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
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28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意创设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3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1.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局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3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即用榜样人物的额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即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失误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5)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的养成和发展 (6)品德修养指导法,即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34.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1)活动性质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
(2)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
(3)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4)活动组织具有自主性 (5)活动方法具有实践性 (6)活动评价具有综合性 35.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指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