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挂钩。
(四)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门诊病人满意度≥90%。
1、严格执行病理上级医师复片制、科内疑难病理读片制和会诊制。
2、每月进行一次制片质量、诊断质量检查,并有室内质控评价分析记录。
3、病理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4、定期检查实验用试剂及器械的性能,并有记录。有毒及易燃、易爆物品有专人保管。
5、室间质控:参加省级病理质量室间评价活动,力争达到同级医院较高水平。
6、努力提高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病理部门服务满意度。
(一)专业设置及其设备、设施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二)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如:常规X线、与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三)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四)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审核签名方可发出。
(五)环境保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
(六)建立放射科统一管理体系,实行放射科主任对常规X线、
与放射诊断及相关放射治疗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医技人员实施相应固定。
(七)每天科主任直接主持常规X线诊断统一读片。 (八)严格执行接诊登记、影像片保管、借阅及值班、交接班制度。
(九)严格执行设备专人负责与维修保养制度。
(十)积极参加省级室间质控评价活动,力争取得名次。 (十一)努力提高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
(一)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各种检验制度。
(二)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三)临床检验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应当安全、合理,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
(四)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五)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以创收为目的,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六)室内质控:开展项目均有室内质量保证措施,室内质控项目每天有质控记录,质控图齐全,失控分析按月小结,有改进措施。
有差错事故登记本,如实登记,并有整改措施。
(七)室间质控:积极参加部、省两级临检质控中心组织的生化、细菌、血液、免疫项目室间评价活动,并要求四项全部达标。
(八)临床及临床实验室报告项目必须开展室内质控,有具体措施及记录。
(九)试剂购进渠道正规,无三无产品(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营业执照),无过期失效试剂。质控品需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执行。
(十)开展项目结果正确,无明显误差及漏检。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可长期保存,报告单有专人审核。
(十一)不断加强对放射性试剂、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药)品、污物、废弃标本的管理。
(十二)检验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符合要求,结果有信息反馈,急诊和重要标本采集时间需记录。
(十三)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
(十四)努力提高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度。 十二、药事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
(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三)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四)药学部门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服务。
(五)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并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参与查房、会诊等。
(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临床做好细菌耐药监测。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七)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剧毒、麻药做到五专(专人、专柜、专锁、专处方、专登记)。
(八)严格执行由山东省基本药品网上采购平台采购药品,保证药品质量,有验收记录制度。严格对配送公司索要三证(生产许可证、生产合格证、营业执照)。
(九)药事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四次会议,并有会议记录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十)定期发布临床用药信息,指导合理用药。提供用药咨询,设立用药知识宣传橱窗。
(十一)定期检查分析临床用药及合理用药情况。
(十二)努力提高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
(一)彩超、心电图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报告书写项目齐全、
(二)努力提高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其他辅助科室服务满意度。
十四、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控制办法
(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人员结构合理,院、科二级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协作机制健全。
(二)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情况由医务处在院办公会上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行使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四)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各科室制订医疗服务质量目标管理,定期自查措施落实情况。
(五)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
(六)在院内网上反馈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考核检查细节情况。 (七)结合“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建设和管理标准”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逐步完善我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