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第二课时教案
对象:中师二年级
执教:潮阳师范学校 马晓娜 [教学内容]
讨论、分析祥林嫂一生悲剧性的表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引发对祥林嫂的遭遇的同情,明确“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妇女解放”的意义。
2、掌握“祝福”这个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明确其悲剧性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害死了祥林嫂。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让学生概述前一节课内容。
前一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本小说的大概情节,读了之后,大家对主人公祥林嫂有什么认识?── 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
二、讲授新课: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性。 1、明确“悲剧”性的“悲剧”的概念
“悲剧”的概念是“五四”时期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以“大团圆”为创作的模式,以体现儒家“中庸”的观念。如《窦娥冤》中的窦娥遭受了那么大的冤屈和痛苦,而在她被冤死后,还以托梦给她父亲,替她报了仇,使剧情完满地了结,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早期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以狂人病好后当了官为结局,《阿Q正传》也是以阿Q临死前画圆圈和高喊“二十年来我还是一条好汉”而完满了阿Q的一生,创作于1924年的《祝福》是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引进西方的悲剧意识而创作的一部成功的悲剧作品。鲁迅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讨论、分析“悲剧”性在祥林嫂身上的体现:
1
(1)祥林嫂的悲惨和命苦,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同学们讨论一下。(让学生讨论一阵后,教师加以点拨。)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从情节的发展上即以祥林嫂一生中希望不断产生又不断破灭和人物的三次刻画上表现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祥林嫂一生总共有六次希望的产生和六次希望的破灭。第一次希望的产生是她的出嫁。在封建社会,经济没有独立的女人的前途就是出嫁找个丈夫,找座靠山,可是结婚不久,她的丈夫死了,她的前途暗淡了,那她的希望破灭了,当然,结婚的过程未写,作者直接写她第一次希望的破灭。
(2)而作者在写每一次希望的产生和破灭时,用什么手法,主要通过什么的变化,突现她性格的变化。现在大家谈一谈。(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下来学生纷纷发言。)
用白描的手法,主要通过脸色和眼神的变化,突现她性格的变化。 第一次希望的破灭,是祥林嫂初到鲁家,通过“脸色青黄”表现出来,“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她脸上还残留着婚后希望的余韵。
第二次希望的产生是出逃到鲁家当佣人:“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希望的破灭是被婆婆抢回,虽没有着重描写,但从她在河边淘米回来脸上“忽而失了色”表现了出来。
第三次希望的产生是改嫁后,遇到的男人贺老六有力气,会做活,没有婆婆,有自家的房子,且生了儿子阿毛,表现是“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希望的破灭是丈夫病死了,不久儿子也被狼吃了,表现是“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四次希望的产生是再次到鲁家当佣人,表现是“比初来时神气舒畅些”。希望的破灭是鲁家祭祀时,四婶不让拿祭品,原因是四叔嫌她嫁人二次,败坏了风俗,是个不干不净的女人。破灭的表现是,当连续二次不让她拿祭品时,她“讪讪的缩了手”、“疑惑的走开”,以后见了镇上的人“只是直着眼睛”。
第五次希望的产生是柳妈无意识地道出了四爷嫌弃她的原因后去土地庙捐门槛,捐了门槛后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表现是她年底捐了门槛后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还有“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摆祭品时“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希望的破灭是四婶见她拿祭品又慌忙且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还是不让她动手,还是嫌弃她。她虽然花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门槛,还是赎不了她二次嫁人的罪孽,还是赎不了她不干不净的身子。这次对她的打击最大,因她要改变自己,该做的都有做了,现在已无路可走了。作者描写得也特别细致,“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
2
了”、“而且很胆怯”、“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甚至四婶当面警告她“她总是如此,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这一次使祥林嫂精神失常,麻木不仁了,后来四爷解雇了她,她沦落为街头乞丐。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对生对人间已经没有一点希望了。“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脸色由灰黑变成黄黑”神色和眼珠描写更形象,祥林嫂也更可怜、更凄惨。
第六次希望是对生的绝望后唯一一次对死后的希望,表现是见到“我”这个读书人后“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连续提出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在封建迷信盛行的中国而她却怀疑了鬼神、地狱的存在,说明她对死后充满了希望,希望没鬼魂,没地狱,死后的一家的人不见面,她的两个男人就不会抢她,争她,阎王爷就不会从中间锯开她,分给两个男人,她可以死后安身了。但“我”回答的吞吞吐吐:“也许有”、“论理,该也有”、“说不清”。无形中告诉她一个确切的答案:“有”。既然“有”,她对死后的希望又破灭了。所以不久,她在对死后的恐惧中被吓死在鲁镇的“祝福”声中。
三、小结: 1、在学生专注的情绪下我按动了投影机的开关,影屏上清晰的出现了六次希望的产生及破灭的板书设计图,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前五次希望的破灭,使她生存下来的勇气彻底化灭,陷入了对“生的绝望”,第六次寄托希望于死后能死得安宁,能重新做人,重新投胎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女人,但这个希望也破灭了,陷入了对地狱对阎王的恐惧之中。可见,祥林嫂的死是在对生的绝望中被死后的恐惧所吓死的。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命苦,就表现在生和死两个方面,求生不能,求死不易。生是悲惨的生,死是恐惧的死。尤其她的死, 不是悲剧的结束,而是一种更大的恐惧──更大的悲剧的开始。 2、又结合板书,分析了鲁迅先生给悲剧下的定义:“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真正内涵,明确了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被毁灭的过程。并对“祝福”这一欢庆,热烈的背景描写对孤苦伶仃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即突现祥林嫂死的凄惨,增强本小说的悲剧性的美学价值予以点示。
四、布置作业:
1、分析祥林嫂以及本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形象。 2、讨论: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有没有?有,请指出来并进行分析;没有,为什么?
(2)传统的说法是“四权”害死了祥林嫂并认为本篇的主题是揭露“四权”吃人的本质,确否?(主题讨论)
3
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祥林嫂六次希望及破灭的过程(括号内为肖像描写)
①出嫁 希望 ── 丈夫死 希望破灭(脸色青黄) ②鲁家 希望 ── 抢 希望破灭(失了色) (一次) (口角有笑影、白胖)
③改嫁 希望 ──丈夫、阿毛死 希望破灭(无血色、泪痕、无精采)
(阿毛、胖)
④鲁家 希望 ──不让动手 希望破灭(讪讪、疑惑)
(二次) (神气舒畅) (嫌弃:伤风败 俗,不干不净)
⑤捐门槛 希望 ──不让动手 希望破灭==>生的绝望
(神气舒畅、 (嫌弃如旧) (缩手、灰黑、失神 眼光有神、高兴 眼陷、精神不济、胆怯
更出力、坦然) 木偶、头发全白、瘦削)
鬼神——也许有 ⑥怀疑鬼神和地狱 希望── 地狱——该也有 有 破灭==>死的恐惧
(眼睛发光) 相见——说不清
①——⑤:生的绝望 死亡:在生的绝望中被死的恐惧所吓死 ⑥:死的恐惧
2000年10月11日 (2000至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