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卵生动物有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有体内受精,也有体外受精;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2)蛔虫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属于线性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3)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详解】
A、蛔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因此①是蛔虫,故A正确;
B、蜜蜂有外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桫椤有根茎叶,靠孢子繁殖属于蕨类植物,因此⑥是桫椤,②是蜜蜂,故B正确;
C、麻雀属于脊椎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因此④是麻雀,故C正确; D、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胎生和卵生,所以对应的甲是胎生,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胎生哺乳;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或种子的有无,可以将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所以乙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故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分类。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分类的单位与亲缘关系。 9.下列有关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 B.小肠绒毛壁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 C.动脉中有动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 D.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有利于运输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2)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 【详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有胆汁、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A正确;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B正确;动脉血管内没有瓣膜,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四肢静脉血管
中有瓣膜,能防止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倒流,C错误;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有利于运输氧气,D正确。【点睛】
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10.人体中的血液能上至大脑、下至手指和脚趾,是因为( )。 A.血管有弹性 B.心脏的肌肉发达,能够强有力的收缩 C.血液运输营养物质 D.心脏有四个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需要动力,该动力来自于心脏。 【详解】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心脏之所以能够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是与心脏的结构特点分不开的:心脏的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是肌肉组织的一 种,能够收缩和舒张,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因此,人体中的血液能上至大脑、下至手指和脚趾,B正确。【点睛】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
11.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 A.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B.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C.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
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途径图中看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会利用血液循环图来分析解答问题。 12.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C.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幼仔的死亡率 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生活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 【详解】
A、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特征,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A正确。 B、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B正确。 C、胎生、哺乳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C正确。 D、胎生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而不是产仔率,D错误。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3.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的形成主要与古代的什么植物有关 A.藻类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详解】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C正确。 【点睛】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重点,其他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要注意掌握。 14.如图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叙述是( )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A.①与③细胞的基因组成有可能不相同 B.①结构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柄四部分构成 C.②结构(胚乳)会出现在所有被子植物的成熟种子中 D.④过程的初期需要阳光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观图可知,①是胚,②是胚乳,③是珠被,④是种子萌发的过程。
【详解】
A.①是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珠被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与母方相同,二者的基因组成可能不同,A正确。
B.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构成,B错误。
C.②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胚乳只会出现在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的成熟种子中,而在双子叶植物的成熟种子中已经消失,C错误。
D.④是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萌发与阳光无关, 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15.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分别描述的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C.兰兰和妈妈都是双眼皮,而爸爸是单眼皮,由此推断兰兰只接受了妈妈的遗传物质 D.袁隆平院士利用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
A、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A正确; B、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属于生物的遗传现象。一树结果,酸甜各异说明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差异,属于变异现象,B正确;
C、兰兰和妈妈都是双眼皮,而爸爸是单眼皮,由此推断兰兰的基因是杂合体(Aa)其中A来自妈妈,a来自爸爸,C错误;
D、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
16.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