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同类项的意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是同类项是不能合并的,就比如:2头牛加3只羊,是5头牛呢还是5只羊?其实都不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类,所以不能简单的相加,同类项的合并也是一样,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否则是不能合并的。同类项一要满足字母必须相同,二要满足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必须分别相同,两条缺一不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依据各自的学习经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为我们研究今天所学的知识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本设计方案首先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力图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探索同类项的意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在设计中,教师讲解的时间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多,教师经常聆听学生回答,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种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本节课采取了开门见山的切入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在总结出同类项定义后,没有按通常的做法,即直接分析定义中的两个条件,强调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
生在具体问题中体会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使他们先有较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后,分析定义中的两个条件,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更牢固的印象.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数学不应只强调抽象、严谨,这样不但会更显数学教学的枯燥,而且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学习同类项的概念时,当把字母顺序进行改变后,部分学生就认为不是同类项;另外还有:分组讨论时,如何更好的利用有限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出工不出力的情况的出现(主要是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