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汇总
《经济生活》
1.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实质及治理措施
3.汇率变动的影响:升值: 贬值:
4.影响价格的因素
5.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生活: 生产: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
7.影响消费的因素
8.如何扩大内需
9.消费类型、消费心理、正确的消费观
10.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国家政策
13.国企混改的意义
14.公司的两种法定类型及区别
15.公司的组织机构及优越性
16.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
17.如何扩大就业(1)根本途径: (2)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
(3)劳动者:
18.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 企业: 个人:
19.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比较
20.让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21.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2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2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24.财政的作用:
25.增值税的优点
26.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7.如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28.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0.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1)原因: (2)主要目标:
(3)宏观调控手段: 3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32.新发展理念及各自解决的问题
33.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
34.现代经济体系的地位、内容
2
35.怎样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36.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影响
37.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8.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成功的走出去?
《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的特点
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比较
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意义 方式:
意义:
7.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意义;如何行使监督权 (1)方式:
(2)意义:
(3)如何行使监督权:
8.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原因:
9.村民自治的内容 选举 决策 管理 监督
10.政府的宗旨、原则及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 (1)政府的宗旨: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怎么做:
11.政府的职能:
其中,组织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 1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及要求 意义: 要求:
3
12.政府如何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13.为什么要对政府的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
14.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 (1)关键是:
(2)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 15.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6.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7.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奋斗目标
18.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义务:
19.我国人大的组织体系、它们各自的性质、地位、职权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优越性: 内容: 优越性:
21.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23.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内容
24.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原因、主渠道 原因: 主渠道:
25.人民政协的主题和职能 主题: 职能:
26.新型民族关系:
27.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及关系
16、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核心内容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9.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20.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2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4
2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3.我国的国家利益
24.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障碍、解决的主要途径
25.多极化的趋势和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 26.我国的外交政策基本点
27.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主张
《文化生活》
1.文化的特点
2.文化的力量: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1) (2)
5.文化影响人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
表现 特点 影响
6.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特点 表现 特点
7.为什么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8.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要求 态度 原则 要求
9.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 途径 手段
10.传统文化的的表现、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表现 特点 正确态度
11.文化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4.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5.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5
16.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17.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8.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交流传播? 19.如何进行文化的交流传播?
2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2.中华文化的特点 2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4.中华文化的力量
25.民族精神的含义
26.新时期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
[必要性]
2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8. 新时期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9. 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0.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p95)
32.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P96)
33.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P99)
34.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举措)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35.文化自信的含义 36.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37.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8.党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6
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40.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重要性、措施 重要性 措施
4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措施 原因 措施
第四单元的考点总结
1.做好一个选择:国家加强管理和引导,个人提高眼力和能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3.抓住一个着眼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含义 基本特征 分类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6.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 含义 基本属性
7.认识的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认识的来源、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秩序
三、唯物辩证法(7-10课) ★联系观(7课)
9.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0.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A、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3.系统优化的要求和方法论
★发展观(8课和10课)
14.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5.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7
《生活与哲学》
一、辩证唯物论(1—5课) 1.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二、认识论(6课)
4.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分类
原理:
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第10课)
17.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8.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观(9课)
19.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0.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1.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不同场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工作方法。 23.主次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4.矛盾主次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②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论。(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有: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11课-12课)
8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2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2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0.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
31.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①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①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最高标准) 3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