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学(A级)试卷 (课程代码66601)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作为中介的是【A】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内容
2.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不属于其特征的是【 D 】 A.非独立性 B.贫乏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是【 D 】 A.教育现象 B.教育问题 C.教育规律 D.教育事实
4.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C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5.教育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A 】 A.顺序性 B.阶级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的是【 C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7.在新时期,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是【 A 】 A.心理治疗者 B.被攻击的对象 C.研究者 D.学校管理者 8.思维发展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重要作用的阶段是【 B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9.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这种关系【 D 】 A.工作关系 B.组织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10.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首席教师”地位的教育影响是【 B 】 A.学校教育的影响 B.家庭教育的影响 C.社会教育的影响 D.自我教育的影响 11.学生家长以某种组织的形式直接参加学校教育工作,这种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是【C A.召开家长会 B.举办家长学校 C.组建家长委员会 D.通讯联系
12.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 A 】 A.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B.家庭教育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C.家庭群体在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D.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13.在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 】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杰克森 D.杜威
14.学校中的班级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等属于【 A 】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5.对教师而言,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是【 A 】 A.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评价 B.备课、上课、练习、课后辅导 C.预习、上课、巩固、练习 D.预习、联想、系统、练习 16.《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C 】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17.“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的教学策略是【 D 】
】 A.先行组织者策略 B.认知发展策略 C.自我管理策略 D.概念形成策略
18.将问题解决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的是【 C 】 A.杜威 B.华莱士 C.加涅 D.吉尔福特
19.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A 】 A.整体性 B.基础性 C.内化性 D.综合性
20.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是【 B 】 A.思想政治素质 B.道德素质 C.文化素质 D.生理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 ABE 】 A.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 B.基础文化知识 C.艺术审美知识 D.体育运动知识 E.教育理论知识
22.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 ABC 】 A.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C.课本或教材 D.课堂教学 E.教案
23.属于学生本质属性的有【 ABCE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C.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D.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E.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
24.技能学习的过程包括【 ABCD 】 A.定向 B.分解 C.定位 D.熟练
E.应用
25.教学设计包括【 ABCE 】 A.教学目标 B.教学策略 C.教学媒体 D.教学实施 E.教学评价 三、名词解释题 26.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 27.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8.教育学:研究教育实施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29.活动课程: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30.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四、简答题
31.为什么说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首先,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其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其三,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识。其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
家长职业类别、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33.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4.简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d.重视个别差异;e.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35.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再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也是创造性的劳动,最后教师的教育机智也是创造性的表现。 论述题
36.结合实际,试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德认知:即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善恶是非的判断。 (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过程:①从他律到自律;②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③从他人到自己;@1从片面到全面。
37.联系实际,试述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含义:①指身体方面的发展;②指智力方面的发展;③指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