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4:简答:《资本论》是如何做到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的? 答案:《资本论》伟大的哲学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
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阐述《资本论》的创作宗旨时所说的那样:“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列宁认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1、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为具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马克思首先对一般的劳动过程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劳动过程,分析物质生产并阐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极为重要的理论内容。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资料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给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却又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特别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和法律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其服务的。马克思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着重研究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在对商品拜物教等资本主义会特有的思想意识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更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原则。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4、论证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无法调和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也同样根源于这一矛盾。5、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一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问题15:简答:简述《资本论》的方法? 答案:《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
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门科学”。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2、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是和现实的历史过程相符合的。马克思指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3、《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第一,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串着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资参论》正是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开始,逐步深人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第二,《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质量统一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第三,《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深刻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综上所述,在《资本沦》中,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和逻辑。
问题16:名词解释:商品拜物教(超级重要) 答案:79页
问题17: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巴黎公社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开展理论工作,写出《法兰西内战》等光辉的历史文献。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伟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考察阶级斗争的历史和1848年欧洲革命时就看到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马克思又把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概括为巴黎公社的原则,巴黎公社的普遍意义也正在这里。2、以人民的武装代替反动军队。清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在实行这种改变以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3、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马克思在这里总结公社经验而提出的“社会公仆”或“勤务员”的观念,是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革命变革,改变了“官贵民贱”的世俗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端正了国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思想。4、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首先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让教士重新过私人的清修生活,靠信徒的施舍而不是靠国家的支持。同时,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使教育和科学都能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5、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公社的伟大目标是解放劳动和改造社会。“一方面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员执行实际的行政管理职务,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领取工人的工资。”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具体如下:巴黎公社的失败,固然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同时也是和主观原因分不开的。1、公社失败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教训。从政治上、组织上看,巴黎公社还不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它是由多数派的布朗基主义者和少数派的蒲鲁东主义者组成的公社委员会领导的。组织领导上的松散、不统一,使革命事业失去了坚强的组织保证。2、公社失败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教训。组成公社领导的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必然乘虚而入,侵袭革命队伍,危害革命事业。3、巴黎公社失败的哲学分析。在一个有千百万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中,有一个如何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问题18: 恩格斯在如何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全面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回答:1、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它不仅粉碎了杜林的进攻,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百科全书式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2、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杜林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中,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批判“模式论”原则在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科学地论述了关于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基本理论。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3、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杜林在世界观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决定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非辩证性,把人的认识片面化、绝对化。恩格斯辩证地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这一矛盾贯穿于人类认识过程的始终。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首先,对人类认识史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对立,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其次,恩格斯论述了辨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第三,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歪曲辩证法的本质和功能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具意义。5、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及其先验主义方法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首先,关于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依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道德观、平等观,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则。第三,批判杜林的暴力论,科学地阐明了经济与政治、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问题1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回答:1873年5月,恩格斯决定撰写一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手稿包括以下内容: 1、导言: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界本身发展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2、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它们揭示和表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论证了辩证法的普遍性、客观性;阐明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揭示了辩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
3、关于物质各种运动形式的学说: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亡,提出了关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学说,把物质运动形式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和思维,并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转化的规律。
4、关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飞跃的理论;它揭示了劳动对人类和类社会的最后决定作用。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辩证转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实现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突破。恩格斯认为,直立行走能力的形成,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步。人的历史和动物的历史根本不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们愈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就离开动物愈远。
5、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重申了《反杜林论》中关于辩证法的科学表述,并且对辩证法的对象、内容、规律和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问题20:名词解释:农村公社二重性 回答:教材122页 问题21:名词解释:卡夫丁峡谷 回答:教材123页
问题22:恩格斯如何论述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回答: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揭示了旧的一定死亡,新的一定会诞生。氏族制度的瓦解,阶级社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位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于是产生了两个新因素。 一是交换从偶然性因素变成经常性的了。二是商品交换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生产,因而出现了占有他人劳动、剥削的可能。这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从而产生了奴隶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生产率不断增长,奴隶成为普遍现象,社会进—步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划分,整个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文明时代开始。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出现寄生阶级,阶级分化日趋尖锐,氏族制度为阶级分裂所摧毁,代替它的是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国家与氏族制度的自治机关有原则的、本质的不同。第一,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组织社会,而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统治下的居民;第二,国家体现阶级职能,有暴力机关及其物质附属物,如军队、警察和监狱等。这是氏族织织所没有的。第三,国家向居民收取捐税和公债;第四,镇压、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统治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特点,都是适应私有制利阶级统治的需要。国家是伴随私有制、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问题23:恩格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 回答要点: “全部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
第—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参见教材131页。(超级重要)
问题24:历史合力论(名词解释) 答案:参见教材135页。(超级重要)
问题25: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贡献?
回答:约瑟夫.狄兹根(1828-1888)是出生于德国的工人哲学家,他是一个制革工人,靠坚持自学而成为一个具有
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独立撰写的《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书,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他独立研究的成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关怀下,他写了一些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如《论逻辑书简》、《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果》等。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狄兹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宇宙万有”学说。在认识论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人的表象、思想、概念部起源于物质世界。他正确地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感性经验是理性认识能力的基础,理性认识不能脱离经验,“理性科学常常把理性和经验当作两件有区别的,不具备共同性质的东西。因此我必须强调:正象没有经验就没有理性一样.没有理性也就没有经验。”狄慈自称是“一个辩证法的哲学家”,把唯物辩证法称作无产阶级的逻辑思想,强调辩证法的客观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虽然伟大但是唯心主义的和不彻底的。狄慈根把世界的运动和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思考方法。在其哲学著作中,始终贯彻对事物的矛盾分析。狄慈根初步论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相统一的观点。
问题26:梅林对伦理社会主义的批判?
回答:梅林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马克思夫义
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梅林在巴黎公社后,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活跃在哲学论坛上,先后批判和揭露了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及其危害,批判了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揭露了叔本华、哈特曼和尼采的反动唯意志论,反击了新康德主义的进攻等等。他指出,庸俗唯物主义“不仅落后于德国唯心主义,而且退回到法国唯物主义的较早阶段。”他指责庸俗唯物主义不值得正确区别哲学概念,根本不懂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他们在思维上栽了跟斗,正象唯心主义在存在上栽了跟斗一样,“庸俗准物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的根本点就是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意识、思想等同于物质,从而抹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展开内容参见教材139页。
问题27:论述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中的历史作用?
回答: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
领导人之—。普列汉诺夫撰写了大量论著来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反对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批判民粹主义的错误理论,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语),对列宁影响很大,也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在他的著作中.特别重要的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唯物主义史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