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教学建议
这是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三篇略读课文,通过《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的学习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
可让学生先读一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是通过默读,结合3幅插图,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1.默读思考,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大致体会其人生态度。 (1)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展开思考,边默读边圈出表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关键词语”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了解它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大致脉络,然后抄写下来,用箭头把这5个词语串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说一说主人公的生命经历了哪些阶段。
(2)围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大致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先,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关注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愿望,以及如何实现了愿望。比如,种子想站起来,于是努力生长;树想跑动,后来被做成手推车;手推车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椅子;椅子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木地板。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及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尤其要想象它4次内心独白中反复说出”那一定会很好”时的心情,再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从而大致体会它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它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此前制作的主人公生命历程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提示学生,此时的讲述要比前面的讲述更为细致,要描述一下主人公在每段历程中的愿望及愿望实现的情况,还可以加人自己体会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讲故事的语气要符合课文平静、温馨的基调。
2.比较阅读,发现两篇童话的异同。 学完本课后,可让学生回顾《去年的树》,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教师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可以是细节的比较,也可以是整体的比较。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发现:
相同点:
两篇课文都是童话; 都写到了树;
主人公都有变化的历程。 …… 不同点
《去年的树》 主人公是鸟儿和树 ,《那一定会很好》主人公是一粒种子变成的各种事物; 《去年的树》 结局比较哀伤,《那一定会很好》结局是幸福的;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发现在组内交流分享,并把学习成果在全班汇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说出一些浅层次的异同即可,不宜拔高要求,应重在激发学生对比阅读的兴趣。
3.自主学习生字。
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比如,”茎”字可以利用熟字”经、劲” 读准字音,并在”根一茎”的组合中理解是”茎”是植物的一个部分。”缩”“拆”可以在词语”缩成一团”“拆了”中辨析平翘舌音,并通过做动作理解字义。”吱”可结合短语”吱吱嘎嘎地响” “吱呀摇晃的椅子”辨析读音,并通过朗读了解”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10 在牛肚子旅行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
45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一进了牛肚子一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一和草一起喷了出来,这一旅行线路蕴含着牛反刍的科学知识。牛肚子里一共有4个胃,前3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牛吃草时,先不细嚼,把草吞到肚子里,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样的过程就叫反刍。
课文在表达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贴近生活。蟋蟀和牛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捉迷藏也是学生经常做的游戏,从生活出发,写大家熟悉的事情,读者有亲切感。第二,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平常的事情一蟋蟀被牛吃掉了。于是故事有了悬念一蟋蟀后来怎样了?在这个悬念下,故事不动声色地介绍了牛有4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收获知识。第三,语言丰富而生动。文中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人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之所急、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特点。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青头站在牛背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突显了青头对朋友的关心;另一幅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形,劫后余生的喜悦、对好友的感激都在这拥抱之中。两幅插图再现了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 心情,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1个生字,读准”答、应”等4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9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建议
科学童话是理与趣的结合,教学时也应做到有理有趣。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关键词句,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梳理出牛反刍的科学知识;接着让学生关注对话和提示语,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边读边想象故事场景;然后通过讲故事,边讲边演,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齿、嚼、吞、胃、咽”这5个生字可以整组识记。它们都和吃东西有关,”嚼”是用 “牙齿”咬的,”吞”和”咽”是把东西吃下去,吞到肚子里其实就是到”胃”里。
本课4个多音字,可以出示词语让学生比较辨读。比如,”答”在”答应”等词语中读d?(一声),在”回答、应答、答案”等词语中读da(二声);”应”在”应该、应当、应有尽有”等词语中读ying,在”回应、应变、应对”等词语中读Ying;”骨”在”骨头、骨折、骨架”等词语中读gu(三声),在”一骨碌”等词语中读gü(一声);”几”在”几乎”等词语中读,在”几个人、几本书”等词语中读ji(三声)。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归类指导,注意提醒或范写易错的笔画和部件。
左右结构的字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旅、咱、怜、拼、扫、流、泪”左窄右宽,”救”左右等宽,”刚”左宽右窄。”怜、救、拼”等字要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怜”右边”令”的撇要穿插到竖心旁的右点下方,注意不要漏写最后的点;”救”反文的长撇要穿插到”求”的下方;”拼”右边部分的长横在横中线上,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46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旅行”一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旅行”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至六自然段写了青头和红头玩耍的情形,第七至十八自然段讲述了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十九、二十自然段写了红头脱离危险后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词句段理解。
围绕学生不懂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以及它是怎样在青头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
(1)了解牛反刍的知识,画”旅行路线图”。
可先让学生勾画出青头话中包含的牛吃食特点的句子,如”躲过它的牙齿……”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圈出词语”不会仔细嚼” “吞到肚子里去” “四个胃”“重新送回嘴里”,从而了解牛吃食的特点一草刚进牛嘴时牛不会细嚼,它会把草先吞进肚子里,一会儿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就叫反刍。
接着,引导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七至十八自然段, 圈出表现红头在牛肚子里位置变化的词句,如”卷到嘴里”“进了牛的肚子”“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给喷了出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画路线图,在黑板上勾勒出牛嘴和4个胃的大概位置,让学生在相应位置填人课文中表现红头位置的词句,并用箭头标注红头的旅行路线。
(2)体会人物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文中红头和青头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对话内容,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①读出红头心情的变化。
红头说的话表现了它从紧张、害怕、绝望到感激的心情变化过程。这些句子大多通过提示语表明了人物的心情,要注意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比如,读”‘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时,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红头的慌张。读”‘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 ' 红头悲哀地说”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将红头的悲哀读出来。有的句子,要注意标点的提示作用,比如,”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省略号表示话语的停顿,要读得断断续续,读出红头绝望的心情。
②读出青头心情的变化。 青头的话表现了它从着急、惊讶到镇定、沉着的心情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关键词,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
比如,” ……青头急忙问”的关键词”急忙”表明青头此时很着急,读这句话时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青头的着急,读”儿”时,语气要上扬。
又如,”青头大吃一惊……”这段话,可引导学生从”一下子”“不顾”“一骨碌”感受青头对红头的关爱。表现青头神态、动作的语句可以稍微读快一些,后面青头说的话要读得大声、沉稳一些。
47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再如,”青头又跳到牛背……”这段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鼓励, 表明青头此时的心情是镇定的,要读出青头坚定的、鼓励的语气;后面的句子是青头在给红头讲解关于牛胃的知识,简洁、清晰,同样表明了它的沉着,朗读时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楚,以表现青头的镇定。
在初步体会青头和红头心情变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3)找出相关词句,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情。
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从青头和红头紧紧相拥的动作,感受它们之间深厚的友谊。然后,可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了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要提示学生,好朋友会一起玩耍,而且对方遇到危险自己还会担心着急,也会想办法帮忙对方,可以找一找描写青头红头一起玩耍、描写青头红头语言和行为等的词句,围绕这些词句,联系实际生活,交流自己的理解。比如,从青头红头一起玩捉迷藏的句子, 可以看出它们是很熟悉的朋友,因为好朋友会经常一起玩耍;从遇到危险红头拼命向青头求救的语言,可以看出红头对青头的信赖;从青头担心红头、鼓励红头的那些话,可以看出青头非常关注自己好朋友的安危;从红头被救出后流下眼泪表示感谢的行为,可以看出红头对好朋友的感激之情。 学生能找到 3处即可,说感受的要求也不必太高。
3.积累表达
词语表中的词语,教师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多运用。比如,让学生用上”救命、 拼命、大吃一惊、马上”等词语想象某个童话人物遇到危险的情形,用上”旅行、草堆、光亮”等词语想象一个童话的开头,再分别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课后第三题提出了复述故事的要求。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有了借助插图、词语、示意图等复述故事的实践,本课提出借助路线图,进一步丰富了复述故事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借助路线图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试着讲述故事。要提示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把路线图放在一边,随时提示自己下面要讲什么内容;可适当加上表现红头心情变化的词句”拼命、哭起来、悲哀、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等,表现青头动作的词句”一下子蹦到牛身上、一骨碌爬起来、爬到牛鼻子上、蹭来蹭去”等,以丰富自己讲述的内容;也可边讲边做动作,使讲述更加生动;还可以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红头或青头)来讲述故事,从而更深人地揣摩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故事的趣味。
11 *一块奶酪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童话故事。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述。第一至三自然段写蚂蚁队长庄严宣布纪律,大家开始搬运粮食。第四至十二自然段写蚂蚁队长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他战胜自己内心偷嘴的念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那块奶酪渣,做到了以身作则。第十三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果:大家干活劲头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课文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从”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可以看出蚂蚁队长说话干脆利落,指令明确,有队长的威严感;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的动作,刻画了他发号施令的形象;”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等词句,写出了蚂蚁队长面对诱惑时的矛盾心理;”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等词句,细致地刻画了蚂蚁队长从想吃奶酪到下定决心、拒绝诱惑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表现了他严于律己的精神。此外,对小蚂蚁们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蚂蚁队长的形象。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站在奶酪右边发号施令的是蚂蚁队长,他正命令奶酪左边的小蚂蚁执行命令,吃掉奶酪渣。而那只接到命令的小蚂蚁仰着头,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奶酪渣,不敢置信。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
48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建议
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已有初步实践,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建议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紧扣课题”一块奶酪”,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1.默读课文,梳理故事大意。
学习提示中的第一项内容是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教学之初,可让学生先明确默读要求一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然后带着”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默读课文。默读之后,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大意:课文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运粮食的事;再让学生思考:在搬运粮食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根据交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梳理蚂蚁队长的主要的行为,如宣布禁令、发现了一块奶酪、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接下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说说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奶酪渣刚掉下时,他想吃但内心七上八下;大家牵挂奶酪渣不走开时,他很恼火;支开小蚂蚁后,他犹豫不决;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时,他内心很坚定。最后,让学生
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在前面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加人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清楚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主感悟,交流对蚂蚁队长的看法。
学习提示中的第二项内容是让学生简单地评价蚂蚁队长,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可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先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是不是喜欢蚂蚁队长,无论是说喜欢还是不喜欢,教师都要予以尊重。然后,让持各种观点的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以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比如,表示喜欢蚂蚁队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蚂蚁队长发布指令的词句,体会到他纪律严明、一视同仁;从他想吃奶酪又犹豫不决的词句,看出他对奶酪的渴望,但又有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威严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普通蚂蚁的心;从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奶酪渣的词句,看出他对弱小同伴的关心。又如,表示不喜欢蚂蚁队长的学生,可以从他发布指令的词句,感觉到他过于威严,不够亲切。总之,在交流看法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自主学习生字。
略读课文的生字教学应适当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提示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学习。比如,熟字换偏旁:”添”换偏旁后可变成”舔”,有”舌”才能”舔”,有”水”可以”添”;熟字加一加:”诱”“跺”可运用”言字旁+秀”“足字旁+朵”的方法来识记。此外,”诱”要提示学生不要读半边而误读。
本课两个多音字 “处”“稍”,可提示学生根据词语辨析读音。 “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chu(三声),在”别处、到处”等词语中chu(四声)。”稍”在”稍微”等词语中读shao(一声),在”稍息”等词语中读shao(四声)
习作
我来编童话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这个习作内容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体现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相辅相成。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了编童话的习作任务,并呈现了”国王、黄昏、厨房”等3组词语,分别表示角色、时间、地点。其中,角色的词语指向人、动物、植物,符合童话故事万物都可以像人一样
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