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分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以及终身体育论,目前人们对此理解尚未达到一致。但一般都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尽管人们在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关系上尚未统一认识,但是,在学校体育中,特别是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和正在努力实践的目标。
欲使学生获取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必须养成锻炼的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这种体育意识的形成,直接关系一个人的体育态度,构成体育态度的要素有认知、情感、动机,甚至还包括态度的外显形态――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回避的体育态度。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体育?这正是本文立意的出发点。本文试图通过一般的调查研究去探析造成中学生不喜欢体育的原因,从而为寻找使他们逐渐喜欢体育并参与期中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与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几所中学1800名中学生 1.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本调查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80份,再经过互评、师评进行认定,凡三方认定相吻合的学生则属于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本研究被认定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有560人。(其中男生200名,占35%,女生360名,占65%。) 2 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终身体育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宽泛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概念有必要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第一,从时间上看,它是从生到死贯穿整个人生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二,从重要性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物质设施保障;第三,以需要看,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把它视为塑造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基于这一认识,每个学生都应该确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家庭、学校、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不喜欢体育的学生。
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很多的,错综复杂的,而正是这方方面面的原因,给我们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研究主要从个人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学校的影响和世俗的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 2.1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社会学认为,青少年儿童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人生目标、价值观乃至人格特质等,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得以形成。表1是对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家长做的调查。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不喜欢体育的学生的家长参加体育的频率不高,不擅长体育,以往没有运动经历,对子女是否参与体育活动也不够关心。家长的这一现状对子女的体育参与产生消极的影响。
2.2 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调查中通过560名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对自己自查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自身以外的原因不计在内),得出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调查中有64%的学生是因为运动能力差而不喜欢体育的,而因病不喜欢体育的为10.7%,因身体弱而不喜欢体育的为7.2%。经进一步了解,他们都是因自己体弱多病又很少参加体育运动而致使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差是导致他们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这看上去似乎与家庭影响完全无关,其实不然,如前所述,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同时,家庭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家庭成员对体育运动态度积极,关心子女的体育活动,营造出一种家庭体育氛围,或许他们将不会因体弱多病或运动能力差而不喜欢体育。 2.3 来自学校的影响 2.3.1 体育教师的影响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对学生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与否有很大影响。这一调查提醒我们体育教师,虽然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只占少部分,但培养好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越不喜欢他们,他们就越远离体育;教师越是批评他们,他们越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