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作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文学常识的了解情况,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本题,C项,“致仕指古代官员非正常退休”解说有误,“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指正常退休。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把握能力。把握文言文内容要点,一定要通读全文,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意思,然后把各选项表述的内容和文本逐一对照,判断正误。判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项中语言与文本的细微差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和语言上细微差别等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本题,本题,B项,胡旦“因马周犯罪,而被流放到海岛作团练副使”理解有误,原文巾“马周坐流海岛,旦亦贬坊州团练副使”是说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侧重于考查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能准确判断文言句子所包含的特殊句式,翻译要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等。本题,注意(1)句中 “丧明”、“ 隐几”和“ 不少辍”的翻译,同时句子大意翻译正确;(2)句中注意“悖戾”、“恣”和“巫”的翻译,同时句子大意翻译正确。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胡旦字周父,是滨州渤海人。年轻时才智出众,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考中进士 第一名,担任将领,充任监丞、升州通判。升任为左拾遗、直史馆,多次上书议论当时政事的好坏。 在这之前,宰相卢多逊被贬出京城,赵普被罢免宰相之职。这年的夏天,黄河在韩村这里决堤,不久就将决堤口堵上了。胡旦向皇上进献了《河平颂》一文,宋太宗读到颂文有“逆逊、奸普”之类的词语,召见宰相,对他说:“胡旦进献的颂文,文词语意违逆乖张。竟敢放纵心怀,狂妄得像这样,还 是赶快放逐他吧!”立刻被贬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有一个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名叫翟颖,胡旦曾经和他关系很好,因而替他改姓名叫马周,把他当作唐马周复出,马周上书指责时政,并且自荐说自己能够做大臣。又举荐了能够担任辅助君王的大臣十人,上书的文词颇为雄壮。当时人们都认为是胡旦写的。马周犯罪被流放到海岛,胡旦也被贬为潍坊州团练副使。因为擅离管辖的地方到廓州拜访宋白,就被弹劾,后又被特地赦免。迁徙到绛州。不久恢复工部员外郎职位,管埋集贤院,身为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一向和太监王继恩关系密切,为王继恩草拟制书,文辞过于华美。王继恩(的阴谋)失败后,宋真宗听说这些事就讨厌胡旦,把他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又革职流放到浔州。成平初年,移任通州团练副使,迁徙到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的身份分管西京,又担任保信军节度副使。很久以后,以司封员外郎的身份担任裹州通判。皇上封禅泰山后,胡旦又改任祠部郎中,为母亲服丧,服丧期满,就上书说父死的时候曾经因皇上的诏令而改变守丧时间,请求追加服丧三年。不久,胡旦失明,在秘书省少监的任上申请退休,居住裹州。再升任秘书监,死去。 胡旦喜欢读书,失明以后,还让人诵读经史,倚着几案听,一刻不停地写。他写了《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等三百多卷书。凿了一方大砚盘,五六尺见方,刻好后把它埋了,称之为“胡旦修《汉春秋》砚”。晚年特别贪财,干扰州县的工作,拿捏着县吏的短处,被当时的人鄙薄。死了以后,子孙很穷,把棺木停放在民间。皇祜末年,裹州知州王田替他向朝廷上言,才得到二十万钱来下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8.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8.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先通读诗歌,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词内容对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所运用的语言鉴赏。鉴赏形象,一般先总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形象的特点,最后说说表达了什么情感。鉴赏诗歌语言,要先指出运用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指出如何运用该
①
手法的,最后说说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本题,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 ,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要先通读诗歌,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另外,鉴赏时最好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答本题,要注意诗人是借“寒菊”自况,“寒菊”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外现。所以情人借“寒菊”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贞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达自己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3) , 吟赏烟霞 (4) ,有暗香盈袖 (5) ,也无风雨也无晴。 (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答案】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樯橹灰飞烟灭。 (2)赢得仓皇北顾。 (3)乘醉听箫鼓 (4)东篱把酒黄昏后。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樯橹”“仓
皇”“箫”“蓑”的写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
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 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 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