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s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fǎ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jiāng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sè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jiāng的百姓,被咆哮的jiāng水吞噬”体会
雅鲁藏布jiāng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jiāng上建了58座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sè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sè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sè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xí的表达方fǎ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藏戏
形成 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特 面具 舞台 演出
独具魅力
《藏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能够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资料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样构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
2.体会句子的独特魅力: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范读相结合,再读出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行比较,体会反问的妙处。这三个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开头让人过目不忘。
3.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二、成功之处
1.教学中教师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潜力的目的。
2.课堂环节衔接较好,学生参与度、参与面有进步。注重了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面对全体学生,使学困生也学有所得。
3.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有兴趣的环节,让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没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评价语比较单一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然后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xí作
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fǎ。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xí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sè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xí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xí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fǎ。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sè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sè、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x
相关推荐: